>> 閱讀全文 觀眾">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12月26日深夜,一則新冠將實施“乙類乙管”的公告刷屏。一系列的“不再”,意味著以往各種檢測、收治、隔離等剛性措施,將逐步優化乃至取消。這是一次回歸,也是具有標志性的“打開”。
12月27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相關負責同志和有關專家出席發布會,介紹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措施有關情況。
調整為“乙類乙管”,具備了什么樣的條件?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病毒變異、疫情變化、疫苗接種普及和防控經驗積累,為調整新冠病毒感染的法律歸類創造了條件,調整為“乙類乙管”打的是有準備之仗,絕不是被動的放開。
李斌表示,近三年來,通過對新冠肺炎“乙類甲管”嚴格管理,我國經受住了全球先后五波疫情流行沖擊,成功避免了致病力相對較強的原始株、德爾塔變異株的廣泛流行,極大減少了重癥和死亡,也為疫苗、藥物的研發應用以及醫療等資源的準備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新冠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后在防控措施方面有什么不同?
第一,實施“乙類乙管”以后,我們主要是通過醫療機構就診、居民自我健康監測、重點人群檢測等方式來發現感染者。各地要保證社區保留足夠數量的便民核酸檢測點,前一段時間新聞發布會也專門提到這一點,保證零售藥店、網絡銷售電商要有充足的抗原檢測試劑,來滿足居民的檢測需求。
第二,實施“乙類乙管”以后,我們對發現的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病例采取居家健康管理。
第三,在社會面的防控方面,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以后,社會面的防控措施更多地集中在重點場所、重點機構、重點人群,取消或者減少對其他場所機構和人員活動的限制,盡量減少對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
第四,在國境衛生檢疫方面,實行“乙類乙管”以后,對入境人員不再實施閉環轉運、集中隔離等措施。
調整以后防控措施重點會發生哪些變化?
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介紹,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不是可以松口氣、或者歇歇腳的信號,更不是完全“一放了之”。調整以后防控措施的重點主要有幾個方面,概括起來叫“三重一大”。
一是加強重點人群保護。進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保障充足藥物供應,開展65歲及以上老年人等高風險人群健康調查,做好分級分類診療工作。
二是加強重點機構防控。做好養老院、社會福利院、醫療機構、學前教育機構等人群集中的重點機構防控,嚴防機構內聚集性疫情發生。
三是做好重點行業防控。對維持社會基本運行的公安、交通、物流以及保障水電氣暖這些行業,要強化員工個人防護和工作環境的通風消毒,建立人員輪崗備崗制度。
四是動態開展大型密閉場所防控和大型活動管理。閱讀全文>>>
12月26日晚間,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優化了中外人員往來管理,取消入境后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的措施。
多個平臺監測數據顯示,消息發出后,國際機票搜索量顯著增長,但機票價格仍處高位。民航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如果旅游簽證辦理政策順利落地,2023年春節將有望迎來出境游小高峰。與此同時,國際航線航班量將持續得到釋放,票價可能出現先升后降的走勢。
消息發布后一小時內,國際機票預訂量增長5倍,出發時間集中在一月中旬至二月初,熱門目的地為東京、首爾、曼谷和香港。去哪兒網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一周前,就有旅客提前“囤”了國際酒店,泰國、菲律賓和法國的預訂量環比上月分別增長7倍、3倍和1倍。
沉寂了近三年的出境游何時迎來出境航班、出境游客高峰?民航業內專家林智杰表示,外籍人士來華簽證便利,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特別是入境免隔離政策,將推動國際客運市場需求爆發式復蘇。同時,正式宣布取消“五個一”及客座率限制,意味著國際航班已無疫情防控政策限制,將推動國際客運航班數量快速恢復,“政策于供需兩端而言都利好國際航線市場”。閱讀全文>>>
從2020年1月20日,國家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采取“乙類甲管”到現在,近3年時間,如今終于實現“乙類乙管”。
這樣的調整主要是基于病毒本身的變異。當前,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奧密克戎變異株致病力較早期明顯下降,所致疾病將逐步演化為一種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此外,也與疫苗接種、醫療資源準備以及3年來的抗疫經驗有關系。當此之時,當機立斷,適時調整,利國利民。
畢竟,一個正常、有煙火氣的社會,是每個人基本的生活場景。從12月初各地逐步調整優化疫情防控政策至今,盡管仍有些磕磕絆絆,但人們已經深切感受到,自由便捷的行動,是讓這個社會持續保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源泉。閱讀全文>>>
“乙類乙管”后,個人防護需要注意什么?重點人群如何加強防護?一圖看懂↓↓↓
你聽過凌晨ICU的聲音嗎?你見過凌晨ICU的樣子嗎?記者現場紀實跟蹤,一場ICU醫生與死神的賽跑。
李奕冉是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重癥醫學科的主治醫師。作為一名ICU醫生,凌晨工作是她的常態。她的夜班,一值就是24小時,在大多數人已經沉睡的時候,ICU里卻充滿機器滴滴報警聲、搶救聲,每位醫護都處在忙碌而緊張的狀態。工作至今11年,李醫生救治過無數病人,其中,一位凌晨送來、喝下百草枯的年輕男孩,“他在彌留之際哭著喊媽媽”,令她觸動極深。閱讀全文>>>
近日,歐洲基準天然氣期貨價格大幅下跌,一周累計下跌26.40%。俄羅斯輸歐主要天然氣管道“北溪1號”9月底的爆炸事故尚未厘清,對俄羅斯能源的制裁也未放松,歐洲天然氣價格卻大幅下降,究竟發生了什么?
荷蘭TTF天然氣2023年1月期貨價格收于每兆瓦時84.98歐元,與今年最高點時的價格相比暴跌了400%,抹平了今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的所有漲幅,跌至俄烏沖突爆發前的水平。
從今年7月以來,歐元區制造業PMI已連續六個月低于“榮枯線”(PMI和企業家信心指數的臨界值)。歐洲國家中,德國、荷蘭和西班牙的表現最差,均出現了產出萎縮的跡象。像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已宣布將盡快“永久性”地縮減在歐洲的生產規模。
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能源危機抑制了經濟產出,反過來,經濟產出萎縮又抑制了歐洲的天然氣需求,這是歐洲天然氣價格暴跌的基本面。此外,歐洲今年趕上了一個暖冬,也使期貨炒家們不得不降低了預期。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跡象是,雖然俄羅斯輸往歐洲的“北溪”管道現在無法運行,歐洲一些國家對切斷與俄羅斯能源的聯系口頭上極為堅決。但事實上,今年以來歐洲還是從俄羅斯悄悄進口了大量的液化天然氣。
毫無疑問,俄羅斯把天然氣視作改善地緣政治的工具之一。問題是,歐洲能否堅持說“不”。歐洲已經逐漸意識到,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有可能掏空歐洲工業,迫使歐洲企業轉向美國。或許未來,歐洲也會把進口俄羅斯天然氣,作為回擊美國的一個工具。閱讀全文>>>
這些年,薩日娜在影視作品中飾演的“母親”形象獲獎無數。2022年,她又塑造了一位深入人心的母親角色——電視劇《人世間》中的李素華。在老周家,只要看到她,觀眾的心就立馬踏實了,就像看到了自己的母親一樣。
演戲多年,她一直用精湛的演技在專業領域里游刃有余,塑造角色的背后更多是她沉下心來進行藝術創作的踐行,被問及有沒有什么表演經驗可以分享時,薩日娜笑著說“初心”,“你需要沉下心來,多思考,勤讀書。若是你把表演當成一份工作,那就很難堅持,你需要把它當作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它是我熱愛的、是我喜歡的,我該對這份職業承擔起我的責任。”
你有和觀眾一起追劇嗎?有沒有看到讓你感動的評論?
薩日娜:是的,我也一起追的(笑),還學會了看觀眾的彈幕,最讓我感動的是那句“我怎么覺得追這個劇像在看紀錄片”,這說明我們所有創作者營造出了最真實的劇情畫面。這個戲(《人世間》)跨度大,起伏多,能夠用表演與觀眾真情共鳴,我已經非常滿足了,很多觀眾說要找我“報銷紙巾”。我認為演員能哭不叫本事,讓觀眾哭才是真本事。
影視劇處于快餐時代,遇上不敬業的行為你會生氣嗎?
薩日娜:這幾年真的好多了,前幾年確實有些走形了,這種走形,實際上對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們是巨大的傷害。以前開會的時候我也說過,為什么要一味地追求收視率、點擊率。藝術作品不能簡簡單單地看作是產品,它是一種精神產物,它影響的是一代兩代甚至是幾代人。如果它走偏了,要修復的話,需要很漫長的時間,所以為什么做不利于藝術創作的事呢?不敬業的粗制濫造讓我覺得很奇怪,那就是不負責任。人,對自己負責任,對家庭負責任,才能對社會負責任,如果缺失了責任感,尤其是做文化的人,那對民族文化是一種巨大的傷害。但我也改變不了別人,只能做好自己。閱讀全文>>>
編輯 魏冕 設計 甲晨晨 校對 劉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