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科技研發投入對經濟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我國哪些城市研發投入最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各城市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統計數據后發現,2021年我國共有16個城市研發投入經費超過400億元,其中有12個城市超過了500億元,北上深三城超過1600億元。
需要說明的是,部分城市雖然沒有公布研發投入經費數據,但公布了研發投入強度數據,第一財經記者據此推算出經費數據。
北上深均超1600億
數據顯示,12個研發投入超過500億元的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蘇州、廣州、杭州、成都、武漢、重慶、南京、天津和西安,包括了四大直轄市、5個傳統的大區中心城市,以及深圳、杭州和蘇州。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大區中心城市的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等機構較多,沉淀下來的科創資源十分豐富。同時這些城市的央企、大型國企多,這些企業的科技研發投入也比較多。
分城市來看,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的只有北上深三城,且三城均超過了1600億元。其中北京的研發投入達到了2629.3億元,在全國遙遙領先。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北京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由2012年的1063.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629.3億元,年均增長10.6%,為創新發展注入強大活力,整體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其中2021年全市基礎研究經費422.5億元,約占全國的1/4。
在創新人才方面,2021年,北京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規模達33.8萬人年,是2012年的1.4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長4.1%,其中基礎研究人員7.6萬人年,是2012年的2.2倍。中關村(000931)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碩士和博士以上學歷從業人員達42.3萬人,是2012年的2.5倍,科技人才整體規模和質量持續提升。
上海研發投入達到了1819.8億元,位居第二。目前,上?萍紕撔戮C合水平邁入全球主要創新型城市前列,2021年在世界科技創新集群中排名第八。
作為我國最大的城市,上海擁有大量的跨國企業,以及上交所等金融基礎設施,總部經濟、研發創新等十分突出。
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下稱“高企”)數量增長至20035家,較2016年的6938家,增幅高達188.8%。每萬戶企業法人中高企占比居全國第一。全市高企中共有65家高企成功登陸科創板,占到上?苿摪迳鲜衅髽I總量的91.9%。
整體來看,京滬高校實力雄厚,科研機構眾多,同時也是大企業總部集聚最多的城市,很多外地企業都將研發總部設置于此。另一方面,京滬匯聚了大量的風投、私募等金融機構,金融業的發達也為研發注入了充分的血液。
華南的一線城市深圳研發投入達到了1682.15億元,位居第三。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雖然沒有太多實力高校,但在華為等龍頭企業帶動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1萬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超過1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企業密度高居全國各城市第一。
蘇州領跑第二梯隊
截至目前,只有北上深三市研發投入超過了1000億元,這三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也都超過了2萬家。其他城市無論是科技研發投入還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與這三個城市有非常大的差距。例如,第四名的蘇州僅相當于第三名深圳的52.83%。
數據顯示,2021年,蘇州全社會研發投入達888.7億元,比上年增加127.11億元,增長16.69%,居江蘇省內第一。實際上,2020年,蘇州的研發投入與廣州的差距僅13億元,到2021年,蘇州研發投入比廣州多出約7億元,上升至全國第四。目前蘇州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經達到了11165家,僅比廣州少270家。
值得注意的是,12個研發投入超過500億的城市包括了四大直轄市、7個副省級城市,只有蘇州是普通地級市。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蘇州共有192家A股企業成功上市,其中主板87家、創業板53家、科創板47家,北交所5家。當前,蘇州以硬核科技、三創四新、專精特新為代表的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上市企業數占半壁江山,達54.7%。
丁長發說,一方面,蘇州近年來也吸引了不少高校院所落戶,加快科創補短板。另一方面,蘇州的制造業十分發達,包括生物制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制造產業十分突出,在制造業升級的過程中,研發投入的規模非常大。
廣州2021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881.72億元,位居第五;廣州之后,杭州、成都、武漢、重慶這四個長江流域的大城市科技研發投入經費處于600億梯隊,南京、天津、西安這三大城市研發投入處于500億梯隊。
此外,超過400億的有無錫、東莞、寧波和合肥,這四個城市有三個來自長三角地區、一個來自珠三角地區。
從研發強度(研發投入經費與GDP之比)來看,有三個城市的研發強度超過5%,分別是北京、深圳和西安,其中北京高達6.53%,位居第一,深圳為5.49%,西安為5.18%。
西安研發強度高,得益于眾多國家級研究院所、高等學府及規上工業企業。西安擁有各類科研機構460多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6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4家、企業技術中心237家,各類人才、兩院院士數量等數據均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世界知名科學雜志《自然》增刊《2022年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上線。在全球科研城市100強榜單中,西安位列第29。
另一方面,從城市內部結構來看,科技研發投入多、研發強度高的區域,往往是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最為集中的區域,是城市的新興發展區域,集聚了大批的年輕人才。
以廣州為例,廣州11個區中,黃埔區研發經費投入255.37億元,強度達6.14%,成為全市首個投入強度超過6%的區。在杭州,R&D經費投入超過50億元的區、縣(市)為濱江、余杭、西湖、蕭山、錢塘。在蘇州,2021年蘇州工業園區全社會R&D經費投入總量166.77億元,比上年增長20.4%,R&D經費投入強度達5.01%,強度和增幅均位列全市第一。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在各個大城市,研發投入多的區域主要在高新區、國家級開發區所在地,這些平臺本身的政策比較好,新興產業主要往這些區域集聚,吸引人才比較容易,也是先進制造業的主要承載地,產業集聚,密度較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