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俄烏沖突已進行了300多天。其間,西方對俄發起多達9輪制裁。]
[美國國防部11月10日發布的文件介紹稱,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已經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186億美元的安全援助。]
“我們沒有接收到任何人的任何提議,新年停火不在議程上。”當俄總統新聞發言人佩斯科夫近日給出這一表態時,意味著已進行了10個月的俄烏沖突將注定隨著全球各地的跨年活動一起進入2023年。
2022年2月24日,在俄烏雙方陳兵邊界、西方欲通過外交斡旋就安全保障問題保持與俄羅斯的對話努力失敗后,一場改寫戰后國際關系地緣格局的沖突就此爆發。
至今,俄烏沖突已進行了300多天。其間,西方對俄發起多達9輪制裁,涉及金融、能源、外貿多個領域。在沖突初期,俄方并沒有如預期般直搗烏克蘭首都基輔;3月起,位于烏克蘭境內的歐洲最大核電站扎波羅熱核電站在沖突中遭襲;到了9月,俄政府又在二戰后史無前例地征召30萬兵力;11月,俄以“戰略收縮”為由被迫撤出多個關鍵地區;12月,歐盟對俄油的價格上限開始生效……
最新消息顯示,俄烏沖突依舊看不到結束的跡象。俄方表示,將繼續戰斗,直到實現所有目標;烏方則堅持,在每名俄羅斯士兵都被驅逐出其所有領土之前,他們不會休息。這場跌宕跨年的沖突是否會在2023年迎來轉折?
唯一成果
300多天來,前線的沖突進展起伏膠著。而在“看不見”的戰場,俄烏沖突的影響已從核安全、糧食運輸,到能源領域的較量,不斷蔓延。在此期間,國際社會也一直在通過各種外交努力,試圖弱化俄烏沖突給上述領域帶來的沖擊。
在核安全領域,目前備受關注的扎波羅熱核電站自3月以來就處于俄方控制下,但究竟是誰把核電站的安危推至沖突的第一線,已淪為俄烏相互指責的“羅生門”。國際社會此前并沒有過應對武裝沖突中核電站危機的先例,因此,不難理解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Rafael Grossi)認為襲擊行為是在玩火,必須停止。他為此呼吁俄烏雙方應盡快在核電站周圍建立安全區,“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安全區”。但是,“安全區”的建議并沒有得到俄烏雙方的積極回應。扎波羅熱核電站,由此成了俄烏沖突中一枚棘手的“隱形炸彈”。
在能源領域,從煤炭、石油到天然氣,俄羅斯主要出口的大宗商品都已成為西方制裁的對象。但制裁猶如雙刃劍,在制約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一度最依賴俄羅斯廉價能源的歐洲帶來陣痛。能源危機的突如其來,使得歐洲多國的通脹直接飆升至兩位數。據外媒報道,今年部分歐洲國家購買能源的花費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7%,創有史以來的第二高,幾乎與1980年至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的17.8%持平。盡管能源危機也促使歐洲在倉促中轉型,開始尋求能源進口渠道的多樣化,但俄歐間的能源斗法遠未結束,俄也在為油氣出口重新定位保證國家收入穩定。畢竟,當前的國際能源貿易仍是賣方市場。
糧食運輸,或許是目前俄烏沖突中唯一取得成果的領域。作為世界重要的兩大糧食生產國,沖突一度使得俄烏兩國的糧食出口或因制裁或因沖突受限。而糧食供給的安危事關全球經濟發展,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3月食品價格指數一旦高達159.3點,為1990年開始編制指數以來的最高值,其中創下新高的植物油、谷物價格等細分指數均與俄烏沖突有關。
此后,在聯合國、土耳其的斡旋下,糧食運輸問題在7月才取得實質性突破。俄烏雙方在7月22日就恢復黑海港口農產品(000061)外運分別與聯合國和土耳其簽署協議。同時,俄羅斯與聯合國簽署有關俄農產品出口的諒解備忘錄,以確保俄糧食和化肥暢通無阻地進入世界市場。盡管執行過程中依舊存在分歧,但好在兩份協議在今年11月中到期前又成功延續了120天。
和平前景如何?
其實在300多天中,俄烏在沖突最初階段也有過和談,甚至一度離握手言和咫尺之遙。當時在土耳其的斡旋下,3月29日,俄烏雙方代表團在伊斯坦布爾舉行新一輪面對面談判。烏方提出在國際安全保障下確立中立地位,而俄方也承諾大幅減少在烏首都基輔和切爾尼戈夫方向的軍事行動。就在外界頗為樂觀之際,烏方突然指責俄軍在基輔西北部布恰市殺害了數百名平民。俄方對此明確否認。西方多國隨后紛紛就“布恰事件”指責俄羅斯,此后,談判就從俄烏雙方的政治議程上消失了。
進入冬季,俄烏沖突的節奏開始放緩。“撤軍”、“談判”的話題再度甚囂塵上。此前,法國總統馬克龍以及德國總理朔爾茨相繼對俄總統普京喊話,呼吁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為俄烏雙方的和平談判創造條件。不僅如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還在其社交媒體上發布了所謂的“和平方案”。當然,澤連斯基版的“和平方案”遭到了俄羅斯的斷然拒絕。
對于西方的喊話,俄方所無法接受的顯然是將撤軍作為談判先決條件。佩斯科夫曾強調,如果不考慮烏克蘭局勢的新現實,就不可能在實現和平方面取得任何進展。
當地時間12月22日,普京表示,俄羅斯希望結束俄烏沖突,“但這意味著必須提出相關的外交解決方案”。他稱:“我們的目標不是要發動軍事沖突,恰恰相反,是要結束這場沖突。我們將致力于實現這一目標,當然越快越好。”12月25日,普京又表示,關于俄烏沖突,俄羅斯準備與有關各方進行談判,但烏克蘭及其西方支持者拒絕參與談判。
在俄方要求考慮“新現實”的同時,西方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仍在加碼。在近日的美國行中,烏克蘭既收獲了美方的“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又拿到了美國的軍事援助。美國國防部11月10日發布的文件介紹稱,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已經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186億美元的安全援助。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甚至預估更高,稱如果考慮到拜登政府和國會同意的所有支持,包括對烏克蘭的財政援助和人道主義援助,美國在1月24日至11月20日期間對烏克蘭的援助金額高達約480億美元。而這僅僅是來自美方的援助。
而俄羅斯也在2023年的財政預算中不惜犧牲其他領域的經濟發展,加碼國防安全領域,將這一領域的預算猛增至43%。
在軍備以及資金加持下,試問俄烏沖突可能“輕易”結束嗎?一直以來在促成俄烏再次談判的土耳其防長阿爾卡對此有些悲觀:這場沖突似乎不會輕易結束,一方面是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另一方面則是俄羅斯表現出的決心,“盡管我們懷有善意并呼吁停火,但可以直說的是,沖突將在2023年繼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