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
在福建三明,有一座不起眼的山區縣
它是國家級制種大縣
全國每十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一粒來自于此
這里是建寧,千里閩江的源頭
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空間隔離條件
成就了這里獨特的制種環境
40多年前,水稻制種產業在建寧落地生根
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
這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
建寧縣溪口鎮楓元村是傳統的制種大村
如今走進村落
智能植保無人機加強病蟲害專業化防治
具備衛星定位系統的自動化插秧機下田作業……
田間地頭不再只是黃牛和鋤頭
取而代之的是“機械部隊”的身影
“像我們這么大年紀,沒有機械化哪敢種這么多。”
64歲的制種戶葛勝利計算著今年的收成
“種了50畝,兩季翻一下就100畝,除去成本還有20萬純利潤”
從田間地頭到實驗室
科技的力量隨處可見
近年來,建寧縣啟動雜交水稻產業園建設
培養一批龍頭企業
在種業科技中心
先進的檢測儀器可對種子純度、凈度、發芽率、水分等指標
進行常規檢驗和轉基因檢測、DNA鑒定
保障基地生產和種子質量安全
隨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這里走出
建寧雜交種子如今落地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
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
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在建寧制種基地躬身勞作數十年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說
種業基地現代化筑牢農業生產供種安全的根基
“中國‘稻’路的根基在于種業安全,這是農業的‘芯片’。”
今天,建寧全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達到15.5萬畝
約占全國雜交水稻制種總面積的10%
雜交水稻制種產量可達3550萬公斤,總產值超20億元
全縣8萬多人依靠制種增收
一粒種子,承載著一方百姓致富振興的愿景
也折射著一代代人對“農業芯片”的鉆研與堅守
記者:周義、吳劍鋒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