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領域凝神聚力的努力,從中央到地方次第展開。
最近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明確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等政策的公告》,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含本數)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
如果說財政部等主要是通過輕稅薄賦等直接實惠,來支持小微企業脫困,那么一些地方給出的思路則更具可拓展性。如1月10日北京代市長殷勇表示,過去三年企業很不容易,承擔了整個防疫的大量社會成本,要給企業一個休養生息空間,讓企業能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市場主體是經濟活動的主角,三年來它們配合政府的積極防疫,扛下了大量社會成本,尤其是小規模納稅人,是經濟的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也是經濟的煙火氣。通過對其免征增值稅,將極大紓緩這些市場主體的生存壓力,促進其繼續致力于疏通經濟的經脈,讓市場的血液循環滋養著經濟活動的每一個環節。
當前中國經濟正搭建以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真正有效落實之,在一個特定時期,對特定市場主體免征增值稅只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更深探索是基于現有經濟社會結構,推動稅制結構應迎性調整,提高稅制對經濟社會敏感性適應能力。
隨著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分工日益專業化、精細化,基于長板理論的小而精企業正在茁壯成長,靈活就業人群也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向專業和智本密集型的工種蔓延。這一經濟社會組織結構和功能變化,帶來一大前所未有的特征就是靈活市場主體和靈活就業人群,通過提供專業的產品服務,不斷稀釋著作為流轉稅的增值稅之稅基空間,并同時增厚著所得稅等的稅基空間,即曾經是消費型增值稅,甚至生產型增值稅稅基的經濟活動增加值,以小規模納稅人和靈活就業人群的勞務收入、專業服務收入等充實著企業/個人所得稅稅基。
為此,當前在對小規模納稅人實行免征增值稅優惠政策的同時,財稅部門應考慮在這些領域試點直接稅改革,為推動中國稅制結構由流轉稅向直接稅的調整做好前瞻性試點和積極準備。因為從大的角度看,直接稅更因應消費驅動型經濟。
當然,對當下處境艱難的市場主體而言,財稅政策調整和財稅制度的轉型,主要是基于短、中期角度對其進行止損、減壓和提供穩定預期,市場主體要真正發展壯大,成為經濟活動的活躍力量,需要的是在市場空間上提供更多可信、可行自由,真正讓法無禁止即可為落到現實的行動中,讓市場主體真正感受到良好的營商環境在為它們助力加油,在為它們在市場探索不確定性消除各種不必要的市場成本。
給予市場主體休養生息的空間,政府需做的是認真將法無授權不可為落到實處,通過深化改革和開放,真正將權力放置在法律授權的公共服務上,完善防護型保障體系和透明性擔保體系,做到公共服務不缺位、不越位和不錯位,為市場主體盡情釋放企業家精神提供良好營商環境。
經濟和市場是由無數市場主體組成的具象化生態,政府如同生態護理員,權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旨在推動經濟生態的自發擴展秩序,為所有市場主體提供一視同仁的可信允諾和可行自由,堅決杜絕玻璃門、旋轉門,讓經濟社會的信息和活力重回大地。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當前是中國經濟中市場主體信心較為脆弱的時刻,政府給予市場主體以休養生息的空間,都會轉換成公共治理乘數效應,市場主體也將還之以一個生機勃勃的經濟生態,因此以約束權力而帶來發展紅利,善莫大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