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歐洲、英國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高達90%。事實上歐洲和英國是全球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可能已經陷入了衰退,而美國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陷入經濟衰退,當然中國經濟今年則可能會出現反彈,對全球經濟產生利好!毕蠕h領航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王黔在近日召開的線上交流會上指出。
先鋒領航預計,到2023年底,除中國以外的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增長率可能持平或出現負增長,通脹的下行趨勢可能會持續貫穿2023全年。從全球主要市場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將實現4.5%的周期性反彈,美國經濟增長則在0.25%左右;歐元區的經濟增長降至0%,而英國經濟增長將放緩至-1%至-1.5%。各國央行在通脹率下降和失業人口增加前,仍將在2023年初積極地延續緊縮周期。
在股市方面,盡管美股估值比去年更具吸引力,但是仍然略高于先鋒領航模型估算的公允價值。相比之下,中國股票目前尤其具有吸引力。先鋒領航量化股權團隊(QEG)另類投資與多資產策略主管徐飛表示:“不同于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不僅會出現預期的周期性反彈,而且其財政與金融政策雙雙保持寬松,同時通脹壓力也相對偏低,這對A股絕對表現和相對表現都會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先鋒領航于1975年在美國成立,1976年先鋒領航開創了指數投資的先河,為美國的個人投資者推出了首只指數基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先鋒領航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業務范圍覆蓋澳大利亞、歐洲、亞洲及美洲。如今,先鋒領航全球資產管理規模達7.5萬億美元。
以下是媒體采訪的部分實錄:
中國經濟2023年保守估計會有4.5%增長
記者:請問一下先鋒領航對中國經濟2023年走勢怎么看?對中國經濟有判斷的前提下,對于2023年中國市場的前景是不是樂觀的?
王黔:我們講全球經濟的時候也提到,在中國以外全球經濟的主旋律是,央行繼續緊縮,通脹下行,隨之而來是經濟衰退,可能是一個溫和的經濟衰退。相比之下中國經濟可能是全球經濟里一枝獨秀,我們看中國經濟實際上是會出現一個反彈,在經歷了2022年或者這幾年疫情之后我們是期待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房地產政策轉向,經濟會出現重啟和復蘇。所以今年來看認為中國經濟2023年全年會有一個4.5%左右經濟增長,相對來看風險還在上行,所以4.5%相對來說是比較保守的估計,這比2022年我們之前看是全年3%,最近把2022年下調到2.6%,這是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反彈。
中國經濟復蘇肯定也是先苦后甜,短期之內我們看到第一波疫情較大范圍的傳播,可能在全國范圍內疫情目前來說還尚未見頂,這個情況下最近一兩個月尤其春節期間出行,疫情還是保持在相對來說比較嚴重的程度。這種情況下在短期之內對經濟活動,不管是對于消費,還是生產業、服務業、制造業都會是不利影響。如果這一波疫情能夠很快過去,比方說在新年之后,我們很快達到一個群體免疫,這種情況下可能在一季度晚一些,二三月份經濟就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復蘇,二季度會出現非常明顯的反彈。這是我們對全年經濟走勢的一個看法。
從中國經濟今年來看毫無疑問兩個最大的關鍵增長點,一個是消費復蘇,尤其是在服務行業,服務這種消費這個復蘇可能是帶動今年經濟增長一個主要增長點。另外從房地產的投資來講,房地產投資去年大家看到是接近雙位數萎縮,我想隨著疫情消退,隨著房地產政策我們是去年11月份開始明顯轉向,我們認為房地產投資也可能在低位企穩,不至于出現明顯反彈,但是如果能在低位企穩,這樣至少是對經濟拖累是會減少的。所以這兩個我們想可能是今年中國經濟明顯好于去年的帶動點。但是從其他方面我們覺得制造業投資,基建投資都會增速有所放緩,另外一方面進出口很明顯,去年我們估算至少拉動經濟1%,到了今年我們覺得它對經濟的拖累也是0.5%到1%,所以一正一負反過來對經濟還是蠻明顯的拖累。這樣綜合下來看我們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大概有一個4.5%的增長,風險在上行經濟重啟之后,如果消費明顯呈現一個強勢或者說房地產投資出現小幅度反彈,這種情況下我們覺得達到5%的增長這個可能性也是有的。至于下行風險我覺得主要還是來自于疫情反復,我們也看到其實在歐美發達國家在海外,疫情并不是一波就過去,接下來會不會出現新的變種?疫情會不會反復?這些會不會對消費、經濟產生一個比較有持續性抑制作用,這是我們對中國經濟的看法。
徐飛:從長期估值表現來看中國的股市,現在價值還在合理區間,相對于美國股市來講更合理。還有幾個周期性利好因素,有寬松貨幣政策,充足的流動性支持,有一種促進增長的政策性變化,放松對重點行業,尤其是互聯網的監管壓力,這都是利好的。有兩個不利因素,跟美國和歐洲一樣,我們認為短期的盈利預期需要大幅度下調,尤其是2022年第四季度接下來幾周就出年報了,2023年第一季度也很困難。更大影響是王黔博士談到的,在全球增長放緩甚至進入衰退情況下,對中國GDP會造成0.5%拖累,因為股市是一個杠桿產品,可能對2023年中國整個A股的每股盈余會有一定不利影響。但是在這個反彈大背景下,我們也認為這不是一個很強的不利好因素,這就是對于A股的看法,我們是從長期和估值的角度來講,大部分我們的周期性指標也是趨于利好。
監管政策會現逆周期以保證經濟平穩增長
記者:2022年中國居民超額儲蓄顯著增多,先鋒領航有沒有什么預計有哪些可以轉化為消費?有哪些會流入權益類市場?
王黔:出現超額儲蓄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可能是預防性儲蓄,大家對于經濟形勢擔憂,包括就業市場它的低迷,收入下降等等,我覺得這個會造成預防性儲蓄。第二個是由于疫情沒有辦法消費,這種情況下也會出現儲蓄。第三個儲蓄也和投資是有關的,其實錢拿在手里從老百姓(603883)角度來講一方面可以消費另一方面也可以投資,或者是做房地產投資,或者是財富管理等等,這種方面的投資。這兩年實際上這些空間都有限,所以應該是這三大原因造成了超額儲蓄,實際上是可以拿來被用的。
對于這三個因素,第一個肯定是可以逆轉的因素,因為疫情沒有地方消費,這種錢隨著經濟逐漸開放,疫情的消退,我相信這一部分消費是可以回來的,我想這一部分消費應該是會明顯提振國內服務業需求。對于消費品我覺得反而提振不一定大,因為即使疫情期間,通過網購這種消費品消費應該是沒有被抑制那么厲害,另外實際上去年下半年開始,政府公布了一系列購買汽車的優惠措施,所以大件奢侈品的消費已經被實現了。所以由于疫情消退帶來的消費反彈可能主要是體現在服務業,包括旅游、餐飲、娛樂,也會有一些甚至是海外旅游。
第二,如果是預防性儲蓄反彈會來得慢一些。因為這種預防性的儲蓄一定是取決于我對就業市場,我對未來經濟有沒有信心,所以這個應該是滯后的。它一定是經濟正面循環,經濟開始復蘇,就業市場復蘇,找工作容易了,這個時候消費才會出現反彈,所以這一部分是比較慢一些的。
第三,如果有錢了可能很大一部分未必消費。因為過去兩年我們也看到房地產銷售被壓制得很厲害,一方面大家對于房地產市場缺乏信心,另外一方面疫情的原因大家無法看房子,購買房子。所以有一部分超額儲蓄會被大家用來買房子或者是投資權益類,投資股市這也是有可能,但是這一部分這個錢未必會用來消費。實際上在我們做這個預測的時候也是考慮到這一點,所以這是為什么我們預計今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應該是可以企穩的。就是因為這種疫情開放,經濟重啟之后,房地產、銷售這些開始出現反彈,房地產投資也可能可以出現企穩作用,所以這是我們對于超額儲蓄的看法。
對于監管政策,這幾年看得出來大方向是不會變的,包括房地產市場無論怎么放松,長遠來講還是防止資產泡沫的形成,還是會說房地產不是用來炒的是用來住的。對于包括IT行業,這些行業它的監管大方向是更加規范化,要讓你納入監管的范疇之內,這些大方向都不會變。就像經濟周期政策一樣,經濟出現明顯下行風險的時候,不會對這些政策加碼,甚至會對它有所放松,這樣短期之內可以支持一下經濟。但是如果經濟能夠回到正軌,能夠實現持續復蘇,就可能又會回到大方向上,可能還是要規范監管,還是要避免出現大規模的投機泡沫。所以我覺得大方向是不會變的,但是在經濟周期過程中它會讓這個監管政策和宏觀政策一樣稍微出現一點逆周期的態勢,來保證經濟的平穩增長。
拉美國家大宗商品會有強勁增長
記者:2023年先鋒領航在新興市場首選哪些資產?在發達市場又首選哪些?如何在亞太資產進行多元化投資?
徐飛:從短期和周期性角度來看,我們的經濟團隊預計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之間GDP增速差異會擴大到3%,2021年與2022年差異值是1.5%;仡櫄v史在新興市場GDP和發達國家GDP增長差異變大的時候,新興市場通常也會有比較優異表現。整個新興市場角度來講從戰略性和周期性的角度來講,我們都是對新興市場有增持。新興市場細分之下,從我們團隊資產配置角度來講,我們更傾向于拉美國家。由于它們跟大宗商品的關系,我認為從2023年開始拉美國家,尤其是大宗商品生產國,會有一個強勁增長。
另外一個因素,很多拉美大宗商品生產國,他們的加息周期是在歐美之前,所以我認為是“先進者先出”,F在有一定貨幣空間可以做一定貨幣政策的減壓減負,這樣也是對他們市場利好。唯一不利的因素是他們的貨幣在2022年表現非常強勁。在評估新興市場時,我們同時對股市和貨幣進行研究。這個對于我們來講是值得擔心的。另外跟中國有關東亞市場主要是通過貿易渠道,不是轉口貿易或再加工貿易,而是對中國出口面向中國的本土需求。
第三個來講隨著中國放開,休閑業和旅游業會對他們的GDP有一定增長,這三個角度來講有幾個亞洲國家我們比較偏好。但是總的來講如果要選擇其中之一,那就是拉丁美洲。我們跟歐洲新興市場和北非新興市場,土耳其、匈牙利、波蘭我們是減持的。
我們團隊管大宗商品,所以短期來講,歐美90%可能性會進入經濟衰退,這樣對于大宗商品需求肯定會有很大壓力。接下來6個月,大宗商品表現應該不是很好而且波動性會很大。
另外美國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ESG壓力,因為化石燃料很多公司在黑名單上,這樣對于他們長期投資前景也是不看好,這種情況下供應在需求之下,從我們角度來講接下來5年到10年內,所有的大宗產品,尤其是石油方面,尤其是普通金屬方面,我們認為有一個很強上漲的優勢,跟近期來講咱們中國開放對于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原油的需求大部分是以每天一百萬桶的速度增長,而且是非常廣泛,不光石油,原油,汽油,燃油,中國對大宗商品影響主要是在石油上。對于一些金屬,在政策上還有一定不確定性,咱們中國房地產是占世界銅和鋁消費的大概30%到40%。如果房地產政策變化而且有很大提升,對于普通金屬有很大益處,現在從普通金屬供需反面來講,2023年有稍微的供應過剩,普通金屬我們很不看好。
外資回流是長期現象而非短期行為
記者:最近外資買入中國步伐加快,對于A股和港股在今年機會怎么看?
王黔:在我們來看,估值是取決于經濟宏觀環境,估值不是一成不變,是有變化的。在我們的分析模型里面,我們的估值取決于幾個因素,第一個是這個國家的通脹,第二是這個國家的利率水平,第三是這個國家的股市和債市,即資本市場波動性。這意味著什么?利率越高、通脹越高、波動性越高,則估值越低,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會普遍看到新興市場的估值水平,實際上是低于發達國家市場的,主要是由于這幾個原因。
從中國角度來講,中國也不例外,也是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對于中國股市估值一個很大的影響就是它的波動性,歷史的波動性對它的估值方面也是有很大影響。再一個是新興市場普遍的利率是要高于發達國家,一般來說是有主權風險的一個溢價,所以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新興市場包括中國的估值水平是低于發達市場的。從這個角度來講,至于將來這個估值怎么變化:
首先,即便對于這個估值,目前我們認為中國股市估值有一些偏低,因為市場對于很多風險定價定得太高,這就造成短期來看估值有一點偏低,從這個角度來講也是我們認為長期來看中國股市有吸引力的,這種的偏低估值要回到由經濟基本面決定的合理估值,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由經濟基本面決定的合理估值有沒有可能上升?有可能。如果我們資本市場波動性下降,尤其是隨著機構投資者進入、個人投資者慢慢成熟,當然中國通脹是很穩定的,利率也保持在比較穩定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覺得由基本面決定的估值也有上升空間。
徐飛:我個人觀點認為最近流向是小幅度反彈。最近兩年來有大量外資外流,我感覺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最近兩年有幾個重要的負面催化因素。2021年二月份A股到頂點的時候有一個估值大幅度回溯,促進了外資外流,2021年7、8月份出臺了互聯網和其他板塊政策,2022年的時候病毒引起的封控,加上房地產這種高收益市場壓力(high yield market stress),這四個因素促使大規模外資回撤,F在有一定小幅度上漲,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很多是對沖基金,而比較長期的、主動性的基金還是在觀望的態度,因為現在反彈非常快,而且估值是從非常合理到現在的較為合理,這也是個考量。
主動型、長線的基金一般比較保守,他們對地緣政治考量也比較側重。所以我覺得外資回流即便有一定反彈,也是一個長期現象而非短期行為。如果流出要花幾年,那么流入可能也要花幾年,這是長期的共同基金。至于具體怎么看A股和港股,我們更偏向于A股,因為A股組成有很少的互聯網權重,基本上是面向中國國內,對消費反彈,對房地產的上升有很多敞口,所以我們是偏向A股。從港股角度來講,最近幾年外資并沒有撤回歐美股市,很多放在中國關聯市場上,對港股流入效應不會特別大。港股和全世界股市尤其美國股市的相關性比A股高得多,如果你是國外投資者,中國從一定周期來講是逆風而行,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果整個歐美股市由于衰退呈現下行趨勢,而中國在逆向反彈,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分散風險資產。從港股角度來講則沒有這個距離,跟國際股市相關性會非常高。對于港股有利的就是互聯網板塊占得比較大一些,如果互聯網板塊,包括ADR(美國存托憑證)繼續反彈它們可能會有一定邊際效應,對港股影響稍微大一些。
校對:李凌鋒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