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2年,是長虹控股集團在資本市場的收獲年。10月,中科美菱在北交所敲鐘上市;12月,華豐科技的首發申請通過科創板上市委2022年第107次審議會議審議。至此,長虹控股集團上市公司將增至七家,成為中國家電業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企業,也是四川省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企業。
頻頻新生上市公司的背后,折射出長虹持續優化產業布局,推進“產業報國”的決心,也是長虹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
隱形冠軍的產業協同
近年來,長虹強化智能家電、核心部件、IT服務等成熟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推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創造高質量發展新空間。2022年,長虹在資本市場的“高歌猛進”是產業優勢和轉型發展的表現,也將有利于做大做強細分產業。
據了解,長虹圍繞主業上下游價值鏈,在冰箱壓縮機、大數據存儲、軌道交通電源、物聯網模塊等多個細分產業布局,并獲得市場認可。目前,長虹已誕生近十項中國冠軍甚至世界冠軍,在各領域正演繹“中國驕傲”。比如,長虹華意在全球冰箱壓縮機市場占有率突破30%,連續九年穩居全球第一;長虹佳華在國內ICT行業領域名列前茅,多年蟬聯數字生態增值服務商十強,擁有得天獨厚的客戶資源與渠道資源;長虹航空電源系統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90%,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長虹能源已經形成“堿電+鋰電”雙核心業務體系……
正是在這些隱形冠軍的推動下,近三年,長虹規模收入累計超4450億元;工業總產值約2300億元,其中在綿陽的工業總產值約1300億元;利潤總額保持穩定增長態勢,較2020年增幅超過110%。
有關分析認為,長虹近年來不僅打造資本航母,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產業軍團,讓更多產業冠軍成為資本航母新隊員,借助資本市場,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冠軍,從而完成產業冠軍與資本航母的雙向賦能與轉化。
新增長極的底層邏輯
“成熟產業逆勢增長,新興產業蓬勃向上!笔情L虹控股集團各產業公司發展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長虹基于自身產業布局、技術能力等優勢以及國家“新基建”等政策引導,加速在新能源、半導體、計算存儲等新興產業布局,新的“增長極”價值逐步凸顯。
(綿陽鋰電項目投產后,長虹實現高倍率圓柱電池產能國內領先)
行業分析人士認為,長虹控股集團進一步明確“國有資本投資控股”定位,推動公司由管資產向管資本轉型、由經營管理向投資控股轉變,是長虹實現穩健發展的原因之一。長虹控股集團旗下各業務平臺和子公司能夠借集團平臺達成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協同,從而帶動了長虹控股集團旗下新能源、愛聯、格潤、華豐等十余家子公司實現內部的再創業,激發各產業公司發展的活力和斗志。
從長虹控股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七劍客”身上,外界就能看到一個面向新時代、加速轉型步伐的多面長虹:是集消費電子、核心部件等研發與制造為一體的跨國集團;是圍繞家電主業延伸上下游價值鏈,打造出多個“隱形冠軍”的引領者;是強化傳統優勢并積極培育新增長極的物聯網科技創新者……
而這一現象背后,多產業布局、科技創新和管理機制的深化改革,更值得被轉型中的企業所借鑒。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