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獲IPO批文的湖北江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江瀚新材”)發布招股意向書,并將于1月10日啟動初步詢價。
“加大科研力度開發硅基新材料,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和生產工藝,走循環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使公司進一步做大做強”,是江瀚新材一直以來堅定實施的發展戰略。江瀚新材表示,公司將以此次登陸上交所主板為良機,拓展融資途徑,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平臺為公司未來發展提供資金保障,以便更好實現公司的發展規劃和目標。
立足主業 完善產業鏈布局
江瀚新材是一家集功能性有機硅烷及其他硅基新材料產品研發、生產、銷售與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內規模較大的硅烷偶聯劑研發和生產企業。多年來,江瀚新材立足主業發展,現已開發出十三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的硅烷偶聯劑和硅烷交聯劑產品,并建成多條工藝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
財務數據方面,招股意向書顯示,報告期(指2019年、2020年、2021年度和2022年1月至6月,下同)內,江瀚新材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50564.43萬元、136297.21萬元、253540.75萬元和184947.80萬元;同期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8910.81萬元、28378.28萬元、64142.57萬元和59743.21萬元,綜合毛利率分別為39.76%、33.91%、37.98%和43.72%,保持較高水平,呈現出良好的盈利能力。
“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更專注于硅烷偶聯劑領域,硅烷偶聯劑產品種類更為豐富齊全,涵蓋含硫硅烷、氨基硅烷、苯基硅烷、乙烯基硅烷等各類產品,且各種類產品規模較大!苯虏脑谡泄梢庀驎信,憑借長期專注于制造業特定細分市場,公司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2016年12月被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列入第一批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培育)企業,是我國硅烷制造細分行業中具有領先產業規模的企業之一。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企業也不斷拓展產業鏈布局,在向全產業鏈延伸的基礎上,不斷加大研發力度,向高附加值產品和高端產業鏈布局。對此,江瀚新材表示,公司不斷拓展硅烷產品種類,計劃通過三氯氫硅等募投項目建設,進一步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完善有機硅產業鏈部署。
專注研發 鞏固行業領導地位
“未來行業將呈現以大型廠商為主的競爭格局,擁有自主研發能力、掌握核心技術、具備較強資金及規模優勢的企業將具備更強的競爭力。”江瀚新材在招股意向書中表示。
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江瀚新材高度重視研發投入,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7061.56萬元、4245.37萬元、7841.04萬元和6549.69萬元,累計超2.5億元。依靠20多年的技術沉淀積累,江瀚新材建立了強大的產品研發和工程技術團隊,現設有“湖北省功能性硅烷工程技術中心”和“湖北省企業技術中心”省級研發平臺兩個,以及與武漢大學有機硅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功能性硅烷應用技術中心”校企合作研發平臺一個。截至2022年6月30日,江瀚新材已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共計60件,為企業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談及如何鞏固行業領導地位,江瀚新材表示,公司將專注研發,擴充產品品類,未來計劃新建三氯氫硅生產能力,通過募投項目擴大功能性硅烷和中間體產能,擴充末端產品品類,加大市場覆蓋力度。同時依托公司現有全品類和行業內高認可度優勢,加大研發投入,實現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提升管理 打造核心競爭優勢
除了加大研發力度外,提升管理水平,推動軟件與硬件同步升級,是江瀚新材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江瀚新材指出,公司計劃在現有工藝基礎上繼續優化循環經濟工藝,完善氯、硅、水、汽循環,建立自循環及自控系統,完善顧客滿意度體系,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培養專業化人才。
據招股意向書披露,江瀚新材目前在產品質量、人才培養、安全生產等方面,建立了完備的管理體系。在產品質量方面,江瀚新材嚴格遵循體系要求,質量控制覆蓋到包括采購、生產、存貨、出廠管理等生產運營的各個環節。公司通過了德國TUV認證機構的ISO9001、IATF16949、ISO4001和ISO45001等四大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管理體系認證。在安全生產及環保方面,江瀚新材在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的同時,加大投入建設了一批安全和環保設施,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生產及環境保護體系。如在環保方面,公司擁有污水處理站、鹽酸吸收裝置、硫化氫尾氣吸收裝置等主要環保設施,此外各生產車間皆配有尾氣回收系統,對生產中產生的三廢進行有效綜合處理,有效降低各類污染。
此外,在人才引進及培養機制方面,江瀚新材根據員工的特點和崗位需求,制定了全方位的員工培訓體系,全面提升員工的專業知識、工作技能和創新能力讓員工與公司共同成長。同時,公司相繼制定并實施了《技術考核激勵制度》《技術研發管理制度》等相關技術制度和激勵措施,通過公平合理獎勵制度和暢通的晉升渠道,充分挖掘員工潛能,提升技術人員素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