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決定“硬剛”美國。
當地時間1月1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正式公布了新的綠色工業刺激計劃,向美國《降低通脹法案》的補貼行為“宣戰”。馮德萊恩在演講中明確指出,歐盟將調整現有的補貼規則,通過一項“凈零產業法案”來對抗美國的保護主義,包括資金援助、稅收減稅、扶持產業基地等。
當前,英國正面臨一場“致命”罷工潮。當地時間1月18日,英國最大的護士工會——英國皇家護理學院在英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舉行了最新一次罷工。同時,英國大量救護車工作人員也計劃在下周舉行罷工抗議。英國皇家急救醫學院緊急表示,由于大量護士罷工導致急診病人等待時間過長,英國每周有300至500名患者在急診治療中死亡。
回到市場,外資“搶籌”A股的行動仍在繼續。2023年前12個交易日凈買入額達939億元,不僅刷新了北向資金單月歷史凈買入的新高,且超過2022年全年的凈流入額。展望全年,興業證券(601377)表示,保守估計,外資2023年將流入3000億元,如果進一步考慮到資金回補、全球流動性由緊轉松、中國資產優勢重現,流入規模或有望達到4000億元-5000億元的超預期水平。
歐盟正式“宣戰”
劍拔弩張,歐盟與美國的“貿易戰”一觸即發。
當地時間1月1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正式公布了新的綠色工業刺激計劃,向美國《降低通脹法案》的補貼行為“宣戰”。
據觀察者網援引路透社報道稱,馮德萊恩在達沃斯論壇的演講中明確指出,歐盟將調整現有的補貼規則,通過一項“凈零產業法案”來對抗美國的保護主義,包括資金援助、稅收減稅、扶持產業基地等。馮德萊恩還特別提到,在有關清潔技術創新以及制造業領域,中國的地位無法忽視。
具體來看,歐盟的綠色工業計劃主要由以下4個部分組成:
1、出臺凈零工業法案,以簡化新的清潔技術生產基地的許可程序;
2、放寬相關補貼規則,使計算更簡單,程序更簡單,審批速度更快;
3、設立一個“歐洲主權基金”為清潔項目提供更多現金補貼,以幫助財力有限的成員國,進一步避免“分裂效應”;
4、提高工人的技能,促進與其他國家的貿易。
在馮德萊恩發表此番言論之際,歐盟與美國對貿易爭端的談判似乎已陷入僵局。
2022年8月,美國通過了《降低通脹法案》,計劃在未來十年內投入3690億美元的應對氣候變化。其中明確,加拿大、墨西哥均被列入補貼范圍之內,而歐盟卻被關在門外。
這直接引發了歐盟的強烈不滿,歐盟官員紛紛指責美國法案存在貿易保護主義,并威脅,將采取報復措施。
歐盟方面擔心,美國的法案或將引誘歐洲公司離開歐盟,對歐洲的清潔技術、制造業沖擊。因此歐盟要求,美國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以便讓歐盟公司和歐盟制造的電動汽車也能從《降低通脹法案》中受益。
馮德萊恩在達沃斯論壇上明確指出,美國應該立即停止大手筆補貼綠色科技企業。
目前,歐盟與美國的談判仍在繼續。據媒體報潰�1月17日,歐盟委員會副主席Valdis Dombrovskis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舉行了會談。
戴琪表示,美國高度重視歐盟對美國綠色產業補貼法的擔憂,并強調,回應歐盟對這方面的擔憂是美國最優先事項。
一場“致命”罷工
當前,英國正在遭遇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罷工潮,由于通脹高企,各行各業的實際收入縮水,英國鐵路、郵政、教師等行業掀起了大規模罷工。
其中,最為緊急的或許是英國醫療系統。英國大量護士已經決定本周罷工,以要求加薪。同時,英國的醫生和救護車司機們也在醞釀新一輪罷工。
當地時間1月18日,英國最大的護士工會——英國皇家護理學院(RCN)在英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舉行了最新一次罷工。同時,英國大量救護車工作人員也計劃在下周舉行罷工抗議。
英國皇家護理學院宣稱,本周的罷工將影響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下的55家信托機構。同時,英國皇家護理學院還宣布,將在2月6日至7日舉行進一步的罷工,屆時的罷工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將影響73家信托機構。
這一罷工行動的影響非常“致命”,皇家急救醫學院緊急表示,由于大量護士罷工導致急診病人等待時間過長,英國每周有300至500名患者在急診治療中死亡。
事實上,這并非英國護士們第一次罷工。在2022年12月初,皇家護理學院的多達10萬名成員集體罷工,導致約3萬個就診預約被取消,80%的救護車出現延遲和取消的情況,超10000臺手術被擱置。
據報道,英國的護士、救護車司機們等醫務職工的罷工理由均為:工資太低、生活成本太高。
1月18日,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2月英國核心CPI同比上漲6.3%,高于市場預期,12月總體CPI同比上漲10.5%,接近40年高位。
當前,英國政府對于醫療行業罷工的態度仍然非常強硬。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表態稱,情愿忍受連續幾個月的罷工行動,也不愿意答應罷工者的“不合理”加薪要求,因為這會使高通脹的局面持續惡化。
英國衛生大臣史蒂夫·巴克萊(Steve Barclay)則指責工會稱,罷工將損害病人的利益。
瘋狂的外資
回到市場,外資“搶籌”A股的行動仍在繼續。1月18日,北向資金再度凈買入47.35億元,為連續第11個交易日凈流入,使得2023年前12個交易日凈買入額達到938.8億元,不僅刷新了北向資金單月歷史凈買入的新高,且超過2022年全年的凈流入額。
展望全年,外資流入A股的趨勢能否延續?未來流入空間還卸啻螅�
對此,興業證券表示,保守估計,外資2023年將流入3000億元,如果進一步考慮到資金回補、全球流動性由緊轉松、中國資產優勢重現,流入規模或有望達到4000-5000億元的超預期水平,成為A股市場今年最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之一。
據興業證券的數據測算顯示,外資流入A股的速度較為平穩,平均每年3000億左右,如果前一年流入少,第二年通常會補回來。例如,2018年流入了2942億元,2019年回補后,流入了3517億元;2020年流入2089億元,2021年回補后流入4322億元。
因此,興業證券指出,2022年外資只流入了900億元,隨著2023年全球流動性由緊轉松、中國資產優勢重現,預計全年外資流入或有望達到4000-5000億元超預期水平,成為2023年A股市場的主導性增量。
長期來看,興業證券認為,當前,A股的外資占總市值比重僅為4%左右,在全球市場中仍然是處于大幅低配,“水往低處流”的長期邏輯并未改變,而外資流入經歷去年的大幅波動后,今年隨著內外擾動緩解,有望重歸趨勢性流入。
與此同時,外資機構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展望也愈發樂觀。位于倫敦的對沖基金Carrhae Capital LLP表示,中國股票市場今年上半年的表現將優于全球同行。
Carrhae首席投資官Ali Akay表示,公司對2023年的中國市場非常樂觀,其投資一直在獲利之中。他們不僅在中國的熱門股票中看到明顯上漲空間,還在市場忽略的冷門角落里看到更多的機會。
美國銀行最新的全球基金經理調查也顯示,接受調查的253名基金經理傾向于增持美元、ESG資產、中國股票、石油資產、美國國債和投資級債券。
上述基金經理管理的總資產高達7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000億元),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責編:戰術恒
校對:祝甜婷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