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 我對此一點都不感到意外,因為中國始終是阿拉伯國家真誠、可信賴的朋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去年在回應有關美國一項民調顯示“阿拉伯國家民眾對華好感度高”的提問時這樣說。就此話題,《環球時報》“中外民間交流系列觀察”欄目組的調查顯示,除了中國綜合國力日益提升越來越得到阿拉伯國家民眾的認可外,該地區“向東看”的發展趨勢也有助于中阿民間交流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去年12月在沙特舉辦的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不僅見證著中阿關系迭代升級,也推動著中阿民間交流“換擋提速”。
見到東亞面孔,會先問“是不是中國人”
很多在阿拉伯國家工作、生活過的中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著東亞面孔的人常被當地人問“是不是日本人或韓國人”,這是因為當時到阿拉伯國家的中國人,特別是游客還不多。但進入新世紀以來,當地人見到東亞面孔會先問“是不是中國人”。
“你好,你是中國人嗎?”“歡迎來到敘利亞!”《環球時報》記者到敘工作兩年來,總能在街頭遇到主動打招呼的當地民眾。有的人還掏出手機與記者合影,表達對中國人的喜愛之情。在大馬士革經營電器商店的小伙子哈利德盛情邀請記者走進他的店鋪,并興奮地說:“你別看這個店不大,但各種來自中國的家電質量好,很受歡迎。”
最近一些年,《環球時報》駐埃及記者跑遍了除索馬里、吉布提、也門、科摩羅以外的其他阿拉伯國家。無論在哪個國家,當地人一聽說記者來自中國總是熱情有加,很多人用阿拉伯語夸中國人是“阿哈桑納斯”(最好的人)。記者還多次得到阿拉伯國家民眾的熱情相助。一次,記者在埃及西奈半島的荒野中開車,途中發生意外爆胎。兩位路過的埃及司機知道記者來自中國后,便幫著換上輪胎。記者要拿錢答謝,兩人執意不要,一再強調說:“你來自中國,埃及和中國是好朋友、好兄弟,朋友和兄弟之間的幫忙是應該的。”經再三問起,他們才說是來自開羅供電局的工人。
在大馬士革,記者遇到好幾個還在騎鳳凰牌“二八大杠”的敘利亞人。據一個上了年紀的車主介紹,上世紀90年代他買了從中國進口的自行車,一直騎到現在。聊著聊著他還說出幾位中國老一代革命家的名字,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而28歲的阿米娜說起中國,會馬上提到多部中國青春偶像劇。除閑暇之余在家“追劇”外,阿米娜還打算學習中文,希望有一天也到中國看看。這讓記者感受到不同年齡的敘利亞人對中國的深厚感情:老一代關注中國的革命歷史;中年一代對中國改革開放印象最為深刻,同時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加強了中阿的民間交往;年輕一代對中國的繁榮發展和科技文化心生向往。
近些年,阿拉伯國家民眾的中文學習熱潮反映出中阿民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2004年10月,開羅大學新設中文系、成為埃及第四所設有中文系的高校。時隔多年后,埃及已有近20所高校設有中文系。埃及首批12所公立中學中文教育試點也計劃2024年正式啟動。近些年,埃及、阿聯酋、沙特、突尼斯等國把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今年伊始,伊拉克首家中文學習測試中心在巴格達正式設立。沙特《阿拉伯新聞報》日前刊文稱,沙特人將中文視為“未來的語言”,強調中文的重要性以及沙特高層對中文教學的重視。埃及《共和國報》也刊文稱,語言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載體,國之交在于民心相通,阿拉伯國家的Z世代正用年輕人的方式理解、講述和傳播中國文化。如摩洛哥知名音樂博主迪娜演唱中文歌曲的視頻在阿拉伯社交媒體上爆紅,迄今已累計播放超1億次。
中美民調都顯示阿拉伯國家民眾對華好感度上升
去年底,《環球時報》旗下輿情調查中心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對中國與卡塔爾、約旦、阿爾及利亞等6個阿拉伯國家18歲至70歲普通公眾開展“阿拉伯六國與中國互視調查”。結果顯示,超七成阿拉伯國家受訪者對中國有一定了解,近八成受訪者認為中國帶來機遇。
無獨有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無黨派研究網絡“阿拉伯晴雨表”一項針對伊拉克、黎巴嫩、利比亞、毛里塔尼亞、巴勒斯坦、蘇丹、突尼斯等9個阿拉伯國家、近2.3萬人的民調顯示,除摩洛哥對美好感度略高于中國,約旦對美、對華好感度都是51%外,其余7國對華好感度都超過對美好感度。美國《新聞周刊》的報道援引該民調負責人的話說,與中東北非國家沒有任何糾葛的中國不僅不干涉它們的政治事務,還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改變了該地區的經濟民生,這些都讓當地民眾感到耳目一新。
對美國學術機構的這個民調,“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青年成就獎獲得者、黎巴嫩數字未來出版公司總裁哈提卜認為“合情合理”,反映出阿拉伯國家民眾對中國的真實態度。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阿拉伯人對中國的了解越來越多,對中國的友誼和好感與日俱增,主要是中國對阿拉伯國家一直持真誠坦蕩、平等友善的態度,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居高臨下。同時,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交往時不摻雜任何附加條件,西方國家動輒附帶苛刻的政治條件,后者的做法讓阿拉伯人十分反感。
“阿拉伯晴雨表”是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聯合多個阿拉伯當地機構進行的調研和數據搜索項目,擁有為數不多橫跨多個阿拉伯國家的民意調研數據庫,具有一定影響力。該項目網絡主頁的自我介紹是:“自2006年以來,我們一直在中東和北非進行高質量和可靠的民意調查。我們收集的數據讓普通阿拉伯公民有了發言權,并讓他們的觀點為國家對話和政策辯論提供了信息。”據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客座研究員王霆懿介紹,“阿拉伯晴雨表”的團隊中有很多阿拉伯裔學者,中國議題在美國是個熱門話題,也必然引起了他們的關注。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學術機構的調研,特別是將中美好感度進行對比更多是向美國學界、政界和社會輿論展示美國的影響力在中東“受到挑戰”。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所所長牛新春認為,阿拉伯國家民眾對華好感度提升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迅速崛起,讓阿拉伯國家的民眾相信,轉向東方、擁抱中國才能促進共同發展,而且中國的經驗值得學習;二是阿拉伯國家近些年正大力推進經濟多元化、再工業化,如沙特放寬簽證限制以吸引游客、技術人員和外部投資,而中國的資金涌入和游客消費迎合了它們的發展需要;三是美西方總是在人權等議題上惡意批評阿拉伯國家,以意識形態偏見和霸權思維干涉中東國家內政、加劇地區混亂,影響地區經濟發展和民生振興,導致阿拉伯國家對華好感上升、對歐美好感下降。
迭代升級的中阿關系推動民間交流
牛新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以2022年年底的中阿峰會為標志,中阿關系正在邁入4.0版。而回顧歷史,1949-1978年是中阿關系的1.0版,雙方在反帝反霸斗爭中互相支持。從中國改革開放到2013年是中阿關系的2.0版,重心是能源和貿易。2014年以來中阿關系進入3.0版,雙邊交往又擴展到金融、投資、科技和文化等領域。
多領域的合作,也讓中阿民間交流“換擋提速”。在牛新春看來,過去10年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阿民間交往增速最快的時期。他認為,改革開放之前,中阿之間的交往多為政府間組織的藝術家代表團、宗教代表團交流,實際的民間交往不多。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阿逐漸開啟民間交往,形式多為中國向阿拉伯國家進行勞務輸出,中企承包當地工程建設。此外,中國制造的各類商品也出口到阿拉伯國家。
而最近10年,中阿民間交往明顯更為密切、規模不斷擴大,形式也豐富多樣化,主要集中在學術、商貿和旅游活動三大方面。據牛新春介紹,在學術領域,中國的不少研究機構都增設了中東研究所、阿拉伯研究所,中國還為阿拉伯國家提供獎學金,大量阿拉伯留學生來華深造,同時許多中國學生也前去學習阿拉伯國家的語言、宗教和文化,留學生成為雙方人文交流的重要橋梁;在商貿領域,中阿民間經濟交往水平的提升與中國自身實力的發展息息相關,如今中國飛往阿拉伯國家的航班上不再都是搞工程承包的團組,更多的是科技公司的技術型人才以及跨國企業的白領;個人旅游是中阿民間交往最活躍的形式,這得益于近10年中國老百姓(603883)有足夠收入去出國旅游和消費。
談到中阿民間交流的新動態,牛新春說,反映中國現實的電視劇這些年在一些阿拉伯國家受到青睞,并影響到年輕人的“中國觀”,讓他們不再像以前一樣只對西方生活感興趣,而是對中國懷有憧憬。同時,很多阿拉伯國家更希望從中國的發展模式中汲取治理經驗,特別是在遭遇“阿拉伯之春”后,當地民眾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也產生興趣。中阿峰會召開后,阿拉伯國家民眾對中國制度和發展模式有了更多認識,他們對崛起的中國寄予很大期望,看好中國的未來以及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繼續擴大民間交往途徑和體量
在總部位于開羅的阿拉伯研究院,院長凱邁勒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同時代的阿拉伯人對中國都有好感,特別是年輕一代現在受益于中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無處不在的中國產手機、汽車和其他電子產品無形中提升了他們對中國的好感度。他表示,中國已成為阿拉伯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不同年齡段的阿拉伯民眾都認為中國已是“經濟巨人”,中國的經濟和影響力遲早會超過美國,這也是不少阿拉伯國家“向東看”戰略的群眾基礎和民意支撐。凱邁勒認為,隨著各國防疫政策的調整,中阿之間各個領域的交往將很快恢復正常。談到可能影響中阿交往的因素,他提醒說:“中阿應保持定力,雙方民間交流時不要受西方國家因素的干擾,這是今后我們應該加以警惕和注意的地方。”
王霆懿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阿民間交流任重道遠,其廣度和深度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與此同時,不應忽視西方仍在很多領域與阿拉伯國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雙方往來也很密切的現實。他認為,隨著中阿民間交流的加速,也要注意可能出現的消極因素。通常而言,一個人對某個國家了解越多往往會更友好,但有時恰恰因為接觸更多、無法做到求同存異后又有了消極的想法。由于交通和網絡科技的發展,阿拉伯年輕人了解中國比他們的父輩更便利、更全面,但也更多元。對華好感度增加的同時,還是會受到一些西方媒體負面報道的影響。
牛新春認為,美國在中東的整體影響力仍然巨大并超過中國,但目前阿拉伯國家百姓看待美國的心態比較復雜。現階段,阿拉伯國家民眾不再愿意讓美國的霸權主義主導地區秩序,而中國在該地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和展示的正面形象贏得了更多民眾的信賴。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阿雙方還要擴大民間交往的途徑和體量。目前在阿拉伯國家投資的中國企業多為國企,來華深造的阿拉伯留學生也大多是因為拿到了中國獎學金,所以,還可以將中阿民間交往的層面從政府間、國企間交往向下滲透,推動更多百姓個人的主動交往。牛新春舉例說,普通的中國民眾在阿拉伯國家投資建廠仍比較困難,如語言不通,以及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異等,因此,政府層面可以多指導個人和民營企業如何與阿拉伯國家開展商貿聯系。牛新春還建議,中國可以和更多的阿拉伯國家相互放寬簽證條件,吸引雙方人員開展更多旅游、投資活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