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由《財經》雜志、《財經智庫》、財通匯聯合主辦第五屆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經濟重構中的財富管理態勢在北京通州舉行。育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自敏表示“央企國企有大量的數據,如果數據入表,價值是非常大的。如果數據集中管理肯定也會以央企國企為主,應該說央企國企面臨眾多利好。”
對今年權益類市場怎么看?劉自敏談到還是要從價值投資入手。價值上有兩條主線:一是數據入表;二是央企重新估值。
首先,數據入表是大趨勢,除了數據的使用價值,中國到了把數據資產價值進行估量的時候,這個動作在今年將會給許多企業帶來很大收益。她認為數據入表需要非常細致專業的分析,也需要改變“固步自封”的態度。
第二條主線,央企重估會是今年的熱點。劉自敏表示,我們一直強調國內投資者要掌握A股的定價權,大家對許多央企國企的估值偏低,市凈率小于1的現象不滿意,但長期無法改變變這個現象。現在為什么說央企估值會有改變,有二個原因。一是央企國企會改變對經營班子的評價體系,不能唯利潤論,而要加進許多系數。第二通過對數據的管理,能把央企的管理層級簡化,讓更多的人力和資源投入到真實的生產和為社會服務當中,減少企業越來越嚴重的大公司病、官僚化。
以下為發言實錄:
主持人黃格非:有效的大類資產配置是我們取得投資收益的關鍵,今年1月底居民儲蓄創出了歷史的新高,這么巨額的資金會向哪些方向進行配置呢,下面我們想逐一討論一下各類金融資產面臨著怎樣的投資機會和風險。首先先來看一下股票,2022年壓制A股的美聯儲快速加息人民幣貶值、疫情管控這些負面的沖擊到目前已經有很大的改變,2023年中國經濟復蘇盈利改善的預期之下,疊加估值處于低位,海內外機構超配中國權益類資產的呼聲是很高的,去年四季度以來A股和港股都迎來了一輪反彈,今年也迎來了開門紅,萬德全A今年以來漲幅達到了10%左右,上證50滬深300 2022年自四季度的低點最高漲幅達到了20%左右,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從四季度的低點至今的最高漲幅分別達到了54%和71%。站在目前這個時點,我想有請各位專家談一下對中國權益類資產后續的走勢怎么看?存在哪些趨勢性和結構性的機會?
劉自敏:大家下午好!我們育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是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為資產管理設立的專門公司,我們團隊已經做了十幾年所有類別的資產配置,既做一些一級市場投資,也在二級市場上每天觀察和操作。剛才聽了幾位嘉賓的演講,感覺今年的權益市場,可能是個牛市,還有不同種類的牛市,希望大家的期望能成真。
但根據我這么多年的經驗和開年以后的市場表現來看,首先還是要假設市場是聰明的,咱們的市場往往提前兩年反映GDP的變化趨勢,進入2023年市場依然在3200點徘徊,可見對后兩年GDP的估計,今年估計是5%~6%,對2024、2025年GDP的估計,大家是猶豫的,市場走勢能反映出這個心態。
權益市場畢竟熬過了三年,現在全面放開,開始抓生產了。困境反轉確實發生在各個行業,行情表現上就是短期的漲跌切換迅速,叫均值回歸也好,漲多了必跌也好,這個特征說明這些行業或產業要么是前面漲多了,要么是概念炒作。
對權益類市場怎么看?我認為今年還是可以從價值投資入手,因為板塊之間的切換非常明顯,越這么抓熱點越容易抓錯,好在現在各行業的估值,很多公司的股票還處于底部,還是可以從價值入手。價值上有兩條主線:一是數據入表。二是中國特色央企國企重新估值。
數據入表是大趨勢。現在最熱的人工智能也好,過去提到的智慧城市也好,還是生產形式變得多,大家的經濟行為多,我們的平臺能力加強,使得中國到了把數據資產的價值去做估量的時候,數據入表動作在2023年肯定會對許多企業帶來很大的收益。過去說的資產都是設備、土地、廠房、零部件,將來積累的數據、運轉出來的數據本身也有估值,企業再去融資的時候就增加了資產。
數據入表,需要更專業、更細致的研究,為什么?每個企業都說我有數據,賣油條的都有數據,您說打車都用收入增加總結它的經營情況。數據轉變為資產可以為企業帶來收益,數據定價需要非常細致專業的分析,也需要大家能夠改變固步自封的態度,還需要國家從上到下引導這件事情。如果這件事情做好了,對國家安全,行業發展,各種政策精準發力,都有非常大的作用。這是第一個主線。
第二個主線就是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尤其是央企估值體系。大家的興趣會聚焦在前面,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意味著什么?我們的興趣是在后面,誰在講估值體系?央企、國企要講估值了,過去央企考核都用利潤、收入考核,甚至校企曾經用過資產考核,運營幾年后這個資產情況怎么樣,大家的獎酬都是跟凈資產掛鉤的。這樣的考核下當然要加杠桿,不加杠桿資產怎么上去,這是前幾年流行的一個考核方式。
現在講的估值體系加了中國特色就相對完整了,只要公司一上市,肯定就有了你的估值體系,你說這個估值體系有錯誤,也不對,存在即合理,現有的估值沒有大錯。強調中國特色,強調估值體系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占據我們國民經濟最大比例的央企國企也看估值了,這是資本市場,尤其證券市場投資人非常欣慰的一件事情,否則你去很多上市公司,他們會說我們不關心股價,就關心生產,就關心社會責任,一調研發現有點對不上話。對于熱點,比如下一步投資方向,現在社會現象企業怎么看,甚至輿論怎么看,他可以回答可以不回答。以后把估值體系這個權重加上,不會說就看股價,可能是不同權重組合的考核指標,但估值這個權重不會低,現在看得占1/3。所以,各股份公司、上市公司,不管是私人企業還是央企,大家都有同樣的任務。如果股價太低可能迫使大股東回購,保證股價,如果大股東回購的次數多了,作為領導和經營者是不是有責任?分紅當然好了,這是各方都愿意的。
再講中國特色,它囊括了幾大方面,碳中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平衡發展等,自然在社會主義價值觀里,囊括了各種積極要素的估值體系意味著我們對公司和對經營者的看法要長遠,企業從經營治理上要下真功夫,給出將來確鑿的答案。
央企為什么是熱點,對央企正確估值的想法一直在,只是以前央企不太看估值。如果央企國企改變考核辦法,用一套指標來考核,這樣對上市公司中的央企國企的估值有了最基礎的保證。剛才講到數據和工具的發展使得央企在管理和運作上,把管理人員、管理層級簡化,讓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真實的生產和為社會服務當中,而不是層層疊疊的搞官僚主義、搞特權、搞違反“放管服”精神的做法,央企的運行效率會提升。
數據入表和央企重估兩條主線可能會合一。央企國企有大量的數據,如果數據入表,這塊的價值是非常非常大的。數據集中管理的任務肯定也會落在央企國企這邊,長期可見的利好都疊加在這個板塊身上,所以我們對這兩條線保持關注。第二條線主動投資的基金不多,市場上多的是被動投資指數的ETF,不利于我們參與大行情。如果挨個兒公司去挑,對很多機構來說是缺乏研究支持的,希望大成基金等基金公司做一些主動的央企國企基金。
主持人黃格非:最后一個問題,今年以來,ChatGPT火出了圈,也引發了一輪AI產業鏈上下游投資的熱潮,昨天科技部也表示把人工智能作為戰略新興產業,作為我國新的增長引擎,要推動人工智能和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本輪人工智能浪潮的興起主要是歸功于數據、算力和算法快速的發展,由人工智能引領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對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全球治理等方方面面都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我們作為資產管理行業的從業人員,也想探討一下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于資產配置帶來了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
劉自敏:提起ChatGPT,我也受了很大的振動,姚總的演講非常發散,讓我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未來。我從近、中、長三個角度講講我的觀點。
近期,算力的要求,智慧,生成式對話會對我們現有的產業形成一定的指導,肯定中國在算力建設方面有大量投資。曹總講到電力,也是用算力需求引出來的。算力本身對能源需求、對服務器的需求、對存儲空間的需求等,也要求我們在現有的設備上進行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把存儲空間和計算空間分割,我們需要在硬件、軟件、人力資源各方面進行投入,這需要社會大的統一行動,這方面我們國家是有優勢的。而且我們一致的觀點、一致的結構容易做到這種海量的事情,只是現在沒發展出來。
中期能做什么呢?現在的ChatGPT推出了大模型或大語言模型,光大語言模型還不夠,還有各種大模型,3月份看百度推出的大模型怎么樣。在大模型下應該有無數的小模型,在小模型運用和開發方面,中國這么多工程師,這么多數據運用場景,也是我們的主戰場。小模型更容易收費,形成真實的、對社會有用的一些功能。現在的聊天模型,不管是關注度還是付費,我覺得是脈沖式的,過了新鮮勁兒可能就走下坡路了,公司不能靠這個生存。
對人類未來,避免失業還是為了再學習,你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提出了各種要求,要求什么呢?社會發展獎勵用邏輯思維和學習的人,淘汰簡單重復勞動的崗位,這個趨勢大家都看到了。也要求我們各學科之間跨越交叉,還要求科學界、企業界、管理部門不同層面的打通,要求社會治理的革命和改變。未來如果能夠在統一的數據結構下,統一的大模型框架下運行,會發現有許多我們現在的報批、管理、簽證可能都不需要了,人類是不是有一部分專門是休閑、享受、打分的,有一部分是干活、開辟的,那會兒可能就不分什么行業了,就分你在社會中的作用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