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改善營商環境和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國家和地方持續出臺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取得顯著成效,讓廣大民營企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政策紅利。隨著疫情放開、經濟重啟,進一步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對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仍是信心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實體企業經過三年疫情沖擊,普遍處于發展低谷,雖然旅游、消費等行業已經率先出現了強烈復蘇信號,但全行業恢復仍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過去幾年的民間投資下滑明顯,企業看不清方向,多持觀望態度,選擇“躺平”不投資或少投資。
造成民營企業信心不足的原因比較復雜,有三點值得關注:一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內外部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多數民營企業過去習慣的經營環境已不再,適應新經營環境明顯準備不足。二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向高質量轉型,又面對生產過剩和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企業的增長函數正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民營企業既要商業價值又要社會價值,多重壓力疊加。三是不少民營企業處于傳統產業,從產業自身發展的規律來看,也急需轉型升級,急需外部因素的幫助支持,與同類的國企相比在資源稟賦上有較大差異。
黨的二十大再次重申“兩個毫不動搖”,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激發了前行動力。為進一步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我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各類涉企政策的全面、及時、精準解讀,引導民營企業家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形勢預期。分類分層多維指導理解把握相關政策,有針對性開展大企業大集團和產業鏈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個體工商戶等不同群體不同需求的精準解讀。定期舉辦高層次的經濟形勢(宏觀形勢)分析會,幫助企業及時了解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避免方向上的重大誤讀誤判。對新出臺的涉及到民營企業的重大政策、重要觀點,指定相關部門及時劃定紅線、解釋內涵或及時制定明確實施細則,引導民營企業家真正領會領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重要政策和戰略部署。
二、完善民營企業的支持機制,拓展民營企業發展空間。鼓勵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走進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家交心談心,成為精神和發展上的領航者。真正營造良好的“清”“親”政商關系,經濟利益上干干凈凈、清清白白,事業發展上親密無間、民營企業發展融入黨委政府的戰略布局中。引導更多具有行業代表性民營企業參與地方產業規劃和項目招引,保護和增強民營企業家參與發展經濟的主體地位。將更多民營企業納入地方政府、央企、國企集采庫,尤其是讓中小微企業明顯感受到平等待遇的市場空間,從實效上支持更多民營企業產品和服務。
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功能作用,引導和促進民營企業增信心、抓發展。商協會等社會組織是鏈接政府和企業的橋梁紐帶,既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營商環境的風向標。建議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平臺載體作用,聚資源、搭平臺,開展政策宣傳及各類涉企賦能服務活動,引導“大手拉小手”共同促進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鼓勵支持各級黨委政府大力支持商協會組織積極開展各類賦能企業發展的活動,黨委政府領導主動參加商協會重大活動,營造更加濃厚的支持關心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