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李迎新作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的首年。
連任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后,3月初,這位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帶著精心準備的提案,再一次參加全國兩會。
在過去五年履職生涯中,李迎新始終關心青年群體的就業和發展,持續聚焦民生新業態,不斷關注互聯網環境下未成年人保護問題,從提高行業標準、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監管漏洞等不同方面形成了多份提案。
今年兩會,她依舊關注青少年群體,帶來了“促進青年就業立法”與“加強監測預警,持續關心關注促進后疫情時代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兩份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北京市“人民滿意的政法干警”、北京市三八紅旗手、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三級高級法官、民革北京市委委員、民革北京市通州區總支部副主委、民革北京市委社會與法制專委會副主任李迎新。受訪者供圖
以下是新京報記者與李迎新的對話:
促進青年就業立法,增強青年就業的信心和底氣
新京報:今年兩會,你準備了什么提案?
李迎新:青年和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國家的未來,今年兩會,我進行了充分調研,準備了兩項相關的提案。
第一項提案關于促進青年就業立法。
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和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青年在就業方面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新壓力。因此,我建議立法機關盡快將促進青年就業立法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地方各級人大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加快推進立法進程。
第二項提案關于促進后疫情時代少年兒童心理健康。
新冠疫情導致少年兒童經歷了近3年特殊的成長期——外在壓力生活事件增多,而來自家庭、學校和同伴支持相對減弱。少年兒童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期,他們的心理健康受疫情影響最為深遠,我們必須增強風險意識,在醫療、教育、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新京報:在促進青年就業立法方面,通過調研,你有什么發現?
李迎新:調查顯示,青年在就業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壓力。
一是青年失業率遠高于社會整體失業率。《中國青年人口與青年發展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15—2018年,城鎮失業青年占城鎮失業人員的一半以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4月,16-24歲青年人的失業率達18.2%,明顯高于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6.1%的水平。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158萬,青年就業壓力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數值。
二是存在針對青年的就業歧視現象,主要表現為經驗歧視、性別歧視和學歷歧視。
三是部分青年面臨就業勞動權益受損問題。很多青年在大城市奮斗,加班工作、犧牲健康成為常態。與此同時,隨著就業困難,越來越多青年選擇靈活就業,這讓他們容易面臨勞動關系難以認定、社會保障缺失、維權難等問題。因此,解決青年的就業問題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新京報:促進青年就業立法具有怎樣的必要性?
李迎新:青年就業不僅是為生存,更是為發展。職業道路和經驗對塑造青年價值觀至關重要,如果青年在入職初期遭遇嚴重挫折,有可能在就業信心和心理方面受到終生影響。
就業問題不僅是青年個體的問題,亦是社會的問題。近年來,青年就業難導致“啃老族”“傍老族”“漂泊族”“躺平族”等群體大量出現,如果延誤解決問題的時機,則會造成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根據2022年下半年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面向全國353萬青年開展的網絡問卷調查顯示,53.9%的受訪者希望相關就業政策能上升為法律。國家制定促進青年就業的專門法律,將使得散見于各類法律法規文件中的就業幫扶政策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化,能極大增強青年就業的信心和底氣,更好引導青年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新京報:你認為青年就業立法除了在創新創業上給予青年支持,還應包括哪些方面?
李迎新:青年發展一直是我關心的問題,近幾年,我針對青年問題做了很多調研,也走訪了很多地方,圍繞青年問題的解決形成多份報告和提案,包括新業態下青年就業、青年亞文化、青年住房等問題,今年的促進青年就業立法就屬于圍繞青年發展提出的系列提案。
2022年11月25日,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廣州市青年創新創業促進條例》,北京、河北等多地也先后出臺了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相關文件,為立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礎。
我認為除了創新創業,青年立法更應綜合施策,類似軍人、工人、老年人、婦女、殘疾人、未成年人等群體單獨立法一樣,針對青年群體的教育、就業、創業等事項也應當進行專項立法,從根源上給予青年發展保障和動力。
多渠道為后疫情時代少年兒童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新京報:在加強監測預警,持續關心關注促進后疫情時代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方面,通過調研,你有什么發現?
李迎新:調查發現,進入后疫情時代,少年兒童心理健康面臨新舊問題交織的挑戰,疫情造成的一些心理問題短期內不會自然消失,復課又帶來“開學綜合征”,可能加劇原有問題。從權威機構的調查中可見,少年兒童在情緒、自我和行為方面存在“三大障礙”。
第一重障礙是焦慮、抑郁增多,且呈低齡化趨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對全國24758名中小學生調查發現,焦慮、抑郁檢出率分別達31.3%、17.9%;其中四年級學生重度抑郁檢出率為2.8%,較2020年上升0.9個百分點。
第二重障礙是自我效能感降低,控制感、希望感、生命意義感弱化。
調查發現,新冠疫情暴發后,評價自己“在各方面都做不好”的少年兒童較5年前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對未來抱有強烈希望感的減少了11.8個百分點。
第三重障礙是日常生活結構頻繁變動,睡眠運動學習習慣“大滑坡”,容易出現注意缺陷、攻擊行為、網絡成癮等問題。目前,個別家長、教師對兒童心理問題認識不足,導致兒童心理問題被誤判、誤診,引發未來罹患精神疾病、自傷自殺的風險增加,給個人和社會都將帶來沉重負擔。
新京報:根據前期調研,針對后疫情時代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你有哪些建議?
李迎新:針對后疫情時代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我有四方面建議,希望通過醫療、教育、家庭、社會等多種渠道,為少年兒童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一是構建完善的兒童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我建議完善預防、治療、康復,全面促進一體化兒童心理健康服務;疫情后應針對焦慮、抑郁癥等制定篩查方案,建立定期篩查機制,盡早發現高風險兒童,有針對性地做好預防和及時干預;加大培養兒童心理咨詢師、兒童精神科醫師,提升心理健康服務供給;充分調動群團組織、社會資源,切實提升“12355”青少年服務臺心理服務能力,構建兒童心理健康公益服務體系。
二是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我建議加大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的培訓、督導,針對后疫情時代各年齡段學生心理疏導工作開展專項培訓;建議春季開學后開展心理課、團體心理活動、專題心理講座和個體輔導等活動,從而提升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盡快適應學校環境;加強對特殊學生的關注,比如經歷了疫情期間親朋好友死亡的學生、有既往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的學生,及時進行風險評估和預警;加快建設中小學心理咨詢室,建立完善學生動態心理健康檔案。
三是強化家庭的心理撫養。我建議利用家校課堂等途徑開展家長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尤其是在農村偏遠地區,要大力提升家長對孩子異常情緒、行為的敏感性,提高對精神障礙的識別能力和就醫意識;引導家長關注疫情后自身心理健康,陪伴、幫助孩子治愈修復疫情帶來的心理創傷,促進創傷后成長,提高心理韌性。
四是營造重視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我建議大力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提升民眾心理健康素養,重塑后疫情時代積極的社會心態;引導全社會正視抑郁癥等精神障礙,關懷和理解精神障礙患者,降低精神障礙患者的“病恥感”,鼓勵積極就診求治。
全國政協委員李迎新在2023年全國兩會。受訪者供圖
“除了光榮,還有沉甸甸的責任和壓力”
新京報:此次連任全國政協委員,你有什么感受?
李迎新:連任全國政協委員,我深感使命光榮。
自2018年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以來,我曾在全國政協大會上以基層法官代表的身份發言,也曾站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的“委員通道”上接受記者采訪、回應社會關切。在過去五年履職生涯中,我見證了國家在黨的領導下攻堅克難,開創了令世人矚目的宏偉事業,也感受到了人民政協堅持履職為民、增進民生福祉的積極作為。
今年,我有幸繼續擔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除了光榮,還有沉甸甸的責任和壓力。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作為人民法官,在新一屆任期內,我將履行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基本職能,同時做好法院的審判和管理工作,確保將委員履職和法院工作“兩到位、兩促進、兩不誤”落到實處。
新京報:過去五年,你在履職期間做了哪些工作?
李迎新:過去五年,我所做的工作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傳播法院“好聲音”。
2018年,我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以《新時代司法體制改革的新期盼》為題作大會發言,分享了親歷司法體制改革的切身感受,代表廣大法官,表達了對司法改革的新期盼。
2022年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我作為全國法院系統第一人亮相首場“委員通道”,講述了巡回審判的形式和發展,向社會公眾傳遞了法院的法治聲音、正義聲音,將法院人甘于奉獻、勇挑重擔、迎難而上的形象與足跡印刻其間。
二是注重調研,關注基層社會治理。
過去五年,我給自己履職定下要求和目標:想人民之所想,謀國家之所需。因為非常關注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情況,我多次前往天津、山西、甘肅等地調研,作為主筆人撰寫的調研報告《關于促進小區物業管理融入社區治理的調研報告》獲得多位中央領導的批示;我還與調研組到河南、浙江,調研鄉村振興戰略下青年發展與規劃,深入農村了解和思考在疫情影響下青年人群的就業需求、求職環節和關鍵痛點,提出要擴大市場崗位供應,采取多樣化手段幫助農民工就業,并做好疫情期間農民工群體權益保護等提議。
三是通過數份提案,聚焦民生領域新業態。
加快青年專項立法,完善短視頻平臺“青少年模式”,健全未成年人個人信息保護,加強快遞員、外賣配送員權益保障……五年來,我在調研基礎上撰寫了數十件建議、提案和調研報告,許多建議轉化為政策文件有關內容。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注重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履職能力。
自全國政協委員讀書活動開展以來,我積極響應、踴躍參與,工作之余堅持每日讀經典,并通過參與“民主與法治”“鄉村振興”“人口發展”等專題讀書活動分享見解,被評選為2021年全國政協委員讀書積極分子。這項活動,可以讓我在持之以恒的學習交流中提升履職本領、凝聚思想共識,有利于展示新時代政協委員的良好精神風貌。
新京報:在接下來的履職期,你有什么打算?
李迎新:一方面,我將貫徹落實好二十大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立足法院工作實際和本界別群體利益,緊緊圍繞法治中國、法治社會、法治政府建設,抓住群眾急難愁盼以及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關鍵問題進行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調查研究,充分依托專委會、人民法院、本界別的平臺力量,力求做到切中實質、竭誠盡智、有所作為。
另一方面,我還將基于調查研究中搜集的意見建議和司法實踐中發現的矛盾問題,撰寫高質量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發揮職業特長咨政建言,深入實地考察推動民主監督,既發揮界別優勢又立足工作全局,尤其是在加快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建設方面積極建言獻策,為各項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貢獻力量。
新京報記者 左琳 編輯 劉倩 校對 劉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