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6日訊(記者 張晶)“我最關心的是像絲綢紡織業這樣的傳統產業如何在數字賦能、綠色轉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中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全國人大代表、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說道。
絲綢紡織產業是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歷史經典產業,其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雙重使命。
為進一步推動絲綢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屠紅燕希望,政府可以通過完善產業項目全生命周期閉環推進機制、升級產業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布局特色產業鏈供應基地等一些舉措,助力絲綢紡織行業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推動紡織行業的綠色轉型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受訪者供圖)
加強數字賦能 驅動產業提質升級
“乘著數字化改革浪潮,萬事利絲綢在生產、設計、營銷等領域實現了數字化的全面賦能,加快了產業升級速度。”屠紅燕介紹,在設計端,我們自主研發了AI設計平臺,擁有35萬個美學花型數據庫,利用強大的算力,為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提供絲巾設計服務;在生產端,自主研發領先世界紡織行業的數字化印花、印染技術,助推紡織服裝行業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在營銷端,研發出了數實融合創新平臺,將人工智能設計與數字藏品結合,搭建了智能化柔性生產鏈,實現虛擬與現實的鏈接。
數字賦能應用正源源不斷地為絲綢紡織行業注入新動能、新活力。為此,屠紅燕建議,相關部門應調研總結數智場景在行業的創新實踐與應用,并形成具有數字化特征的標準技術成果,快速在全行業推廣。同時,搭建一個直接面向絲綢紡織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公共服務平臺和可落地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應用場景,真正讓數字賦能實體經濟。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屠紅燕還建議,相關部門應聯合高校建立細分領域的專業人才庫,為企業搭建人才信息化服務平臺,在人才資源對接、項目申報扶持等各環節給予適當支持。從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兩方面為傳統企業培養高精尖“工匠”開辟綠色通道,實現企業與高校聯合培養相關產業青年人才的無縫對接。
打造民族品牌 講好中國絲綢故事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明確了完善品牌培育發展機制,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打造中國精品和“百年老店”的發展方向。
絲綢紡織產業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也迎來了品牌塑造的新機遇。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絲綢故事,屠紅燕給出了答案。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絲綢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首先要有領先的核心技術。”屠紅燕介紹,2018年,我們憑借自主研發的雙面數碼印花技術,史無前例地將品牌logo打在了國際大牌產品上,并收取一筆技術服務費。從最初只靠引進國外技術、設備為國外品牌做廉價貼牌加工,到如今反向輸出新技術、新品牌,這正是中國絲綢以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縮影。
“其次要有中國文化特色。中國的絲綢品牌,要用民族文化承載品牌故事。”屠紅燕進一步介紹,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一系列國際盛會上亮相的一件件絲綢精品,就是向世界講述的一個個中國絲綢好故事。
(責任編輯:孫丹)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