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閻俠 朱玥怡)我國是全球水產品產量、捕撈量、加工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國家,是全球漁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優質、安全、健康水產品的需求呈逐年增長態勢,愈發重視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針對建立健全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提出了相關建議。
劉漢元表示:“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可操作法規和標準,特別是水產品追溯需要的信息代碼標準、水產品標簽標準及統一的信息采集規范等。近年來,雖然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出臺了HACCP、GAP及GMP等諸多標準體系和管理辦法,積極開展了形勢多樣的質量安全追溯工作,對提高水產品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依然難以滿足實際生產、銷售和消費的需要,相關法律法規依然嚴重缺失,現有法規過于粗疏和零碎化,難以切實保障相應安全措施的實施。水產養殖企業如自行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其成本較高且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持。”
因此,劉漢元認為加快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水產品可追溯制度,是強化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一項重要舉措。
劉漢元指出:“雖然我國水產養殖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生產和流通環節的基本信息采集卻較為困難。從生產端看,我國水產養殖量大面廣,但工廠化、規模化程度較低,與規模化率達到78%的畜禽養殖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與發達國家相比同樣存在很大差距,各地生產者的監管程度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導致養殖信息不能被完整記錄,收集的信息可靠性難以保證;從流通環節看,我國水產品流通大部分通過批發市場渠道,但部分批發市場信息化程度較低,信息記錄不完整,導致流通環節的基本信息采集也較為困難,直接制約了水產品可追溯制度的建立。”
因此,劉漢元認為:“應盡快建立和實施符合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水產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從而真正確保水產品安全,有效應對國際貿易壁壘,促進水產品出口,助力我國水產行業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看,劉漢元建議制定并實施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健全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大力推進技術推廣和應用;建議進一步提高水產養殖企業的規模化程度,對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
編輯 徐超
校對 王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