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委印發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中提出,“鼓勵數字文化企業發揮平臺和技術優勢,創作傳播展現鄉村特色文化、民間技藝、鄉土風貌、田園風光、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數字文化產品,規劃開發線下沉浸式體驗項目,帶動鄉村文化傳播、展示和消費。”
這幾年,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鄉村振興出現了一些新現象、新模式。平臺企業具有技術優勢和數據優勢,如何進入鄉村?如何賦能產品?如何與鄉村產生共振?3月4日,河南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大會在河南焦作召開,作為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在由中國文化報主辦的“平臺社會責任與鄉村振興主題沙龍”上,或許我們能找到一些答案。
讓更多的人被看見、更多的產品被鏈接
空心化、老齡化、數字鴻溝是當前農村普遍存在的三個問題。騰訊新文創研究院秘書長張玉玲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一二三產業要融合,要農村的人能夠有更多收益。其次通過互聯網平臺,讓更多的年輕人回到鄉村,讓鄉村的發展融入到新時代。
黑妹是土生土長的大涼山彝族人,她也是村里第一個做直播帶貨的人。她的直播方式很簡單,就是在田間地頭插上自己的手機,一邊干農活,一邊用視頻號直播,一臺手機、一個支架、再加上一個散熱器是她全部裝備,為什么要用散熱器?因為手機直播的時間太長需要散熱。
黑妹用這種方式堅持了一年多,這些努力沒有辜負她,現在她的單場直播量有90萬粉絲。她不僅賣自己的貨,還幫周圍20多個貧困戶的農產品(000061)通過這個渠道賣了出去。如今她建立了自己企業的微信私流量,通過運營,已經有五千多人的客戶群。
“只要擁有數字化工具,創造性地使用好,就能為自己的鄉村鏈接城市打開一個新的窗戶。”張玉玲說。
趙美麗是一個返鄉的年輕人,她在視頻號直播賣蓮藕,一個長長的蓮藕讓她找到了話題,引起了城里人的關注和興趣。短短幾個月,她已經有了26萬粉絲,同時在剛創業的七天里賣了15萬的蓮藕。
一個網名叫“背景太假哥”也是借助視頻號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因為他的背景全是大美新疆,風光太好,大家都覺得他的背景是圖片,他說不,這是真實的新疆。因為做直播,在短短兩個月內他的蜂蜜銷售了50噸,黑枸杞銷售了30噸,共銷售了800多萬元,同時因為視頻號做得好,帶動當地鄉村被關注,農產品被賣了出去,所以他當選了新疆尉犁縣政協委員。
“視頻號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創業的樂土,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嘗試,已經在為自己鄉村做很多的改變。”張玉玲說。
讓商業模式可持續
一提到鄉村,大家都會想到自然的風光、淳樸的民風、生態的美食。特別是新冠疫情加速了本地旅游化的趨勢。攜程數據顯示,2017年鄉村民宿從2017年的7萬間增長到2022年的30萬間,年增速達到60%以上。一方面產業要發展,另一個方面文化要傳承、鄉風要文明,同時能看得見鄉愁。兩者能否兼得?
攜程集團戰略合作部副總經理、攜程研究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吳珊認為,鄉村的旅游資源豐富、承載能力非常強、具有差異化的人性體驗,可以通過發展旅游帶動鄉村振興。
要發展旅游經濟,必須要讓游人留下來。吳珊認為,目前有四個問題制約了鄉村旅游的發展。第一個是住宿品質有待提高;第二個是旅游專業人才匱乏,一些是農民自發行為,沒有系統地培訓過;第三個是整體帶動效應不明顯,“單點當然有帶動效應,但是農民自己單點的帶動效應是不明顯的,或者說迭代的速度是慢的。”第四個是社會資本引入難。
如何改變呢?“我們發現有些地方環境很好,有民宿、有景區、有玩樂,但是只是靠口口相傳做生意發展比較慢,我們會幫他做一個基礎產品,然后上線,同時幫他定制一套旅游線路,再挖掘一些新玩法,包括文創特產售賣。還有對周邊民宿和酒店從業者進行培訓和幫扶,形成一個市場氣候。”吳姍說。“當地民宿發現你做得這么好,就會想我能改造點什么?其實有時候一個小改動可能價格就不一樣了。”
吳姍曾經參與過的金寨項目中有一個老屋民宿,當時房價是130元一間,他們希望做一些小改造。“我們就給他提了幾個意見:一是干濕分離。第二個是床品,我們發現很多民宿床品自己洗,效率不高,洗的又不干凈,我們就建議,這個地方已經有民宿集群了,可以做一家洗衣房,洗十間民宿或者二十間民宿的床品,按照標準洗,這樣既干凈,又可以提升效能。現在他的房價已經漲到260元了。”
“作為企業,從商業角度我們會考慮這件事情是否可持續發展?能否給企業帶來價值、給當地農民帶來價值、給當地目的地帶來價值。這是我們要考慮的。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政府的支持。項目做好后,需要爬坡期,往后幾年怎么走,是有商業邏輯在里面的。這個時候需要政府的支持。”吳姍說。
從賣好品到做好品
“在甘肅一個蘋果種植基地,由于地處偏遠,供應商聯合起來把蘋果的采購價格從1.5元壓到了1.2元,別小看這20%,對縣域老百姓(603883)來說,收入會大大減少。我們特派員經過調研,協調1688頭部商家去大宗采購,包括淘寶直播去助農,三天就三百多萬的交易額。當看到一輛輛大卡車拉著蘋果走的時候,那些大的供應商沒有辦法,只能把價格提升進行收購。”這個特派員是阿里巴巴派出的27位鄉村振興特派員中的一位,飛豬旅游政府事務部副總經理何棟超說,“特派員因為扎根鄉村,他能看到鄉村實際問題,然后結合我們的能力,比如線上淘寶直播,線下大潤發這樣的矩陣幫扶。”
“但我們也在思考,除了流量,也要考慮供應鏈的上游,怎么從賣好品到做好品。”何棟超說。
湖南有個永順縣,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它有個芙蓉鎮卻耳熟能詳,如何讓來到永順的人停留一晚?阿里在永順做了一個數字化的手繪地圖,通過掃碼就可以知道永順的吃喝玩樂游,還可以看到永順的世界自然遺產,同時結合當地好的農產品供應鏈,游客通過一張手繪地圖就可以買到好的產品。
“我們還通過特派員機制,制作了永順數字化的攻略。”何棟超說,“現在年輕人喜歡打卡拍照,結合這個特色,我們在芙蓉鎮選了27個點,請模特拍照,同時通過航拍、建模,把芙蓉鎮還原,讓游客每到一個點可以了解當地進行體驗。這也是結合縣域特派員的反饋、縣域文旅局的反饋,做的技術產品的開發。”
“我想數字化不是一個冰冷的技術,而是一個連接城里人與當地老鄉之間的橋梁,然后把他們的反饋和需求變成產品。”何棟超說。
讓網紅成為鄉村振興的代言人
俗話說,高手在民間。鄉村也有能人。隨著技術的普及應用,一群腳踩著泥土心中有熱火的人成為了鄉村的代言人。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了“鄉村網紅”培育計劃,該計劃基于全國公共文化館、站,通過挖掘、培育鄉村優秀人才,讓他們掌握現代技術,能夠用現代語言表達鄉村,成為鄉村的推廣人和鄉村的傳播者。
國家公共文化發展中心鄉村網紅辦公室主任張雪從一開始就參與了這個計劃,對此深有感觸。“我們要打造一批鄉村網紅人才,讓這些網紅成為鄉村振興的代言人,不管是推介官還是帶貨官。2020年我們培訓了三千多人。這些人不僅給自己家鄉代言,還能走出去為其他鄉村代言。”
鄉村網紅成為了地方政府的一個抓手,很多鄉村文化能人、戲曲能人,都可以從這個平臺上脫穎而出。“我們的職能就是挖掘、培育人才,然后通過短視頻、直播,建立線上線下文化產品的供應體系。”張雪說。
與鄉村網紅培育計劃不同,新浪微博是通過大V網紅的流量助力鄉村振興。
“‘豐收的尉犁’原產地探訪團就是我們聯動了各個領域的大V做實際探訪,通過聯動各種線上資源做了一些大V的直播,在短短的14天之內#豐收的尉犁#話題就達到兩億閱讀量,引起各地關注,尉犁的棉花、羊肉、馕這些農產品很快被網友熟知和購買,最重要的是一條大V同行的線路被網友瘋傳,加速了當地的農產品品牌、鄉村旅游目的地快速與市場資源的對接。”新浪微博區域發展事業部大區總監王蕊說。
鄉村要振興,人是第一位。榕江縣是國家最后一批脫貧的縣,現在又是國家鄉村振興首批重點幫扶縣,在徐勃縣長看來,之所以貧困,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沒有錢,是因為思路沒有轉變過來,思路決定出路。通過縣里的培訓,現在榕江縣有12800多個村寨的主播,“我們把這個村里面的種植戶、養殖戶、非遺傳承人、文化志愿者,包括愛唱歌的、愛非遺的人,全部教會他們用簡單的方式做視頻,學會用視頻,通過這些方式真正實現了把手機變成新農具,把數據變成新農資,把直播變成新農活。”(中國經濟網記者 成琪)
記者有話說:在數字經濟發展的當代,大山里面的鄉村是可以與城市一起跑步的,為什么呢?因為大山里面有流量密碼,這個流量密碼是什么呢?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的縣長徐勃說,“這個密碼就是真實的東西,真實的好山好水,真實的民族文化,真實的好產品,造出來的東西是站不住的,這個真實是最吸引流量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無論是做展示鏈接、培訓改造,還是流量賦能,互聯網技術讓鄉村里的人與外面世界產生了共振。如何利用技術讓更多的人看到鄉村,看到鄉村的產品,這是技術賦能鄉村振興之路的一種探索,這種探索最終會讓鄉村的美與世界實現美美與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