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5日,陜西省漢陰縣雙河口鎮三柳村,許多農戶的屋頂鋪著光伏板。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帶來了一份關于鼓勵、引導、支持企業進行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的建議。
建議提到,調研發現,目前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將可持續社會價值作為自己的重要目標追求并融入企業發展戰略,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及科技、文化、教育等多種公益事業,開創了企業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的新格局,正在率先形塑著社會主義企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生態。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互聯網企業的能量正加速流淌進農村的角落。從“輸血”,到“造血”、讓農村生長出自己成長的力量,現在,新一代公益人開始思考新的問題:能不能讓公益資金也“自己成長”?如何借助金融工具,讓公益資金變“厚”、能循環持續使用?一批先行者正在實踐中尋找答案。
秦嶺深處的光伏電站
建設銀行掛職干部、陜西安康漢陰縣委常委、副縣長郭梅軍即將在這里待滿兩年。
2021年6月,她通過選拔,來到這處建設銀行(601939)集團幫扶點。安康市所轄10個縣區曾是貧困縣,貧困人口曾居陜西省首位,1988年,建設銀行總行在安康市“一區三縣”——漢濱區、漢陰縣、紫陽縣、嵐皋縣,通過派出掛職扶貧干部、投入資金、培訓基層干部等方式,展開定點扶貧工作。2020年,“一區三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踏入鄉村振興新征程。
漢陰縣雙河口鎮三柳村駐村第一書記馮凱悅也和郭梅軍同一時間來到這里。兩年前,他是建設銀行陜西分行的客戶經理,生活軌跡和鄉村的唯一重疊,就是帶著私人銀行客戶去采摘園體驗農家生活?吹叫欣镞x拔第一書記的通知,為了讓青春多一些不一樣的回憶,馮凱悅報了名。
三柳村離縣城很近,車程不過十來分鐘。村子面積不大,只有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150多戶、400多人,包括68戶脫貧戶。和很多鄉村一樣,大部分年輕人都已外出務工,剩下留守老人照顧留守兒童。
“90后”的馮凱悅長著一張“娃娃臉”,性格一直慢熱,在以往的工作中,這不算缺點。但要和村民打交道,臉皮薄算不上好事。時間久了,他也“入鄉隨俗”:習慣了勤串門,和鄉親們拉家常,也學會了在飯桌上熱情地端酒杯,路上遇到人,就下意識地喊“叔”“姨”。
一頭扎進村,馮凱悅開始想辦法提高村民的收入。突破口在屋頂。走進三柳村,抬頭看,不少房頂都披著平滑光亮的深藍色光伏板。2020年底,在全村光照條件最好的地方——村子東側、海拔約550米的高地,5畝金銀花田里豎起了幾排桿子,撐起了一片片光伏板,“一塊地,兩個用途,下面種植金銀花,上面光伏發電。”據馮凱悅介紹,這是中國建設銀行援建的農光互補項目。
2021年年底,建設銀行又計劃引進新一期戶用分布式光伏電站。“本來農戶的屋頂也是閑置著,光伏板還可以防雨、防曬,還能增收!惫奋娬f道。當時,馮凱悅挨家挨戶跑,尋找有意愿的農戶,盡管大家有積極性,但也有不少人心存顧慮,“這里天氣不好,自己安裝的話如果發電收益不足以回本怎么辦?”
公益擁抱金融
為了踐行企業發展使命,繼投入500億元啟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后,2021年8月18日,騰訊集團宣布再增加500億元資金,啟動“共同富裕專項計劃”,在諸如鄉村振興、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層醫療體系完善等民生領域提供持續助力。這意味著,短短四個月內,騰訊已連續規劃投入1000億元資金,在增進社會福祉、助力共同富裕方面進行持續探索。在集團內,一個全新的事業部——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SSV)也由此成立了。
一個巧合的機會,SSV資深專家劉力了解到了陜南農村面臨的困境。在他看來,光伏行業標準化程度高,市場競爭充分,成本和收益足夠透明,加上SSV碳中和實驗室有這方面的專家,“我想,是不是可以和金融機構合作,讓公益資金以某種創新的方式參與進來,讓光伏電站能穩妥落地,幫農戶規避風險、得到收益,還能找到鄉村振興與碳中和的交集。”
2022年中期,SSV聯合中國建設銀行陜西省分行和建行子公司建信信托,發起了“光伏鄉村振興創新試點項目”,決定在漢陰縣建設一批光伏電站,為當地農民增收的同時,也探索讓公益資金能循環使用的方式。
他們摸索出一種創新模式:騰訊作為委托人,出資800萬元,委托建信信托設立慈善信托,慈善信托之下設資金信托,資金信托下再設項目公司,作為項目實施和運營的主體,去招標有意愿合作的光伏企業。項目公司提供資本金,建行陜西分行提供項目貸款資金并做相應的場景創新,以“公益+金融”的模式支持光伏電站建設。
“慈善信托是信托的一種,它最大的特點是出資人不是最后的受益人,但出資人可以把自己的公益目的通過信托協議固化下來,很適合公益或社會責任場景。這在國外很常見,但因為種種原因,目前國內慈善信托備案數量相對較少,而且規模也不是很大。”SSV副總裁、社會價值金融探索負責人張越介紹道。
“頂層的慈善信托和第二層的資金信托,能對接不同性質的資金,比如,捐贈的資金進到慈善信托,保證其公益性,而有商業目的的資金,可以進入資金信托,這樣就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劉力說道。
建信信托投行業務總監閆曉飛介紹道:“慈善信托就像是給慈善資金加上了一層保護罩,將其與委托人隔離,通過受托人的專業管理,保障公益意愿的實現。項目中發電產生的收益,除了付給農戶穩定租金外,扣除相關成本后的剩余部分會回到慈善信托,繼續投入到慈善事業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我循環。”
探索不停
作為一家互聯網企業,在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從捐款捐物,到打造全民參與的公益日,再到發起地域公益嘉年華,騰訊逐漸探索出一種細水長流、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公益模式。
“以捐贈物資或資金為代表的傳統公益模式,是一次性的投入,有點像餓了給條魚,給倆饅頭,但它的可持續性是要打一個問號的!遍Z曉飛與SSV資深專家劉力、趙戴華都有這一共識。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也表示,“公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使公益指向的對象擺脫困境,實現自我發展,盡管也需要有無償的捐助,但這種無償捐助應當是針對特殊困難家庭或者遭遇天災人禍中的不幸者的應急性救助,公益的主流還應當是助人自救,亦是將傳統慈善的輸血功能轉化為助其成長的造血功能!
正因為騰訊和建設銀行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和愿景高度一致,雙方決定以慈善信托為載體,探索出一種項目自身可造血、公益資金可以持續用下去的鄉村振興幫扶模式。
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免不了要經受更多磨煉。“你不是做公益的嗎?應該放下錢就走啊,怎么又是信托、又是貸款的?”過去的一年,張越聽到了太多類似的質疑聲,她很無奈,“沒有持續的資金流,怎么做公益?”鄭功成也提出,“如果公益力量自身存續都成問題,必定走不遠,因此,任何公益組織與公益項目都需要考慮自身的長遠發展。”
光伏板原料的突然漲價,會把已經精打細算到一分一毫的項目釘在原地;當地電網基礎設施的限制,一波波疫情的來勢洶洶,都能把原本的計劃打個措手不及。在現實的毛刺中,張越和團隊學會了皮實,樂觀,也學會了妥協,“并不是所有事都能按想象來進行,不涉及原則問題的,該換方案就要換!
2022年底,防疫政策調整后,趙戴華扎在漢陰,協調各方,為三柳村的部分農戶安裝了全新的光伏設備,并計劃在3月底左右完成其他6個村莊的設備安裝。并網后,參照此前的標準,農戶每年都能收到500元租金。
從一群人的嘗試,到一個成熟、長效的制度,中間還有很長的距離,要實現它,需要一套被認可和堅守的價值觀,和多方力量持續的付出。騰訊SSV期待能打造一個融合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樣本,為鄉村振興等其他領域的創新探索提供先導性的支撐,正如鄭功成所說——
“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找到可供復制和推廣的重大問題解決方案,形成機制化的解決路徑。因此,有關部門有必要支持相關研究機構對典型企業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的方式、效果及其推廣應用條件進行跟蹤研究,形成案例庫和完整的宣傳推廣方案。在國家有關重大問題改革的指導性意見或實施意見中(例如共同富裕行動方案),對上述成功案例進行推介,加快成功模式的擴散!
新京報記者 彭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