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消息,據陜西都市快報報道,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公布多項取得的考古成果,截至目前,這次發掘共清理出陶俑220余件,陶馬16匹、戰車4乘、鼓2處、鼓槌1處、漆盾1處、籠箙3處,發現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共計千余件組。
資料顯示,從2009年開始,兵馬俑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并且取得多項重要考古成果。綜合研究后,現在考古專家初步判斷,本次發掘所發現的長兵器,只有鈹和戟這兩種。
據介紹,鈹是將類似短劍裝在長柄上,與現代的刺刀相像。此前考古發掘,秦俑坑曾出土青銅鈹16件,這一發現還訂正了過去將鈹視為短劍的錯誤。而戟,是前矛后戈的組合體。
另外,佩劍俑的發現還為解決另一個歷史謎題提供了新線索。《史記·刺客列傳》記載,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策動荊軻刺秦。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當即斷其股,鋒利的秦劍因此名噪歷史。
史書記載,滅六國前夕,公元前223年,秦楚兩軍在平輿對峙一年,秦軍防守穩固、攻擊銳利,大敗楚軍。秦軍之所以有相當強大的作戰能力,有學者認為,這與秦多兵種聯合作戰的軍陣排布密切相關。
據了解,根據密度推算,秦俑一號坑陶俑、陶馬就有6000多件,構成車兵、步兵大型方陣。再結合二號坑、三號坑,步兵、騎兵、戰車以及指揮機關交相呼應。
現有研究通常認為,這些兵馬俑是秦始皇的衛戍部隊,按照秦漢時期崇尚的“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或許這些隊伍嚴整的兵馬俑,能反映出秦代排兵布陣、橫掃六國的歷史場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