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和《國會山報》20日報道,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本周警告稱,一種罕見的、有時可以致命的真菌正在美國多州的醫療機構迅速傳播,相關病例數量“急劇”增加。
美國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員周一發布報告稱,自美國報告發現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以來,被確診感染了這種真菌的人數,以及通過篩查發現攜帶這種真菌的人數,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耳念珠菌有著多重耐藥,并且死亡率高,在醫院等環境下有很強的克隆傳播性,極易造成集中爆發性流行。對于它的來源目前尚未明確。但可以明確的是,耳念珠菌感染主要發生在有嚴重慢性基礎病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健康人群不易感染。
美國《國會山報》提到,耳念珠菌于2009年在日本首次被報告,但研究人員在溯源后發現,這種真菌最早于1996年在韓國出現。
據中新社“國是直通車”科普視頻報道稱,咱們國家此前發現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均為散發病例,并沒有發生集中暴發或者流行。
一般情況下耳念珠菌不會感染健康人群。這是一種醫院內感染真菌,一般僅在住院病人(特別是本身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中,通過人與帶菌者或帶菌物體的接觸傳播。
根據文獻報道,感染耳念珠菌的危險人群一般有以下幾類:
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和抗真菌藥物的人群;
使用中心靜脈導管、呼吸管、飼管和膀胱導管的住院病人;
長期住院的病人;
免疫系統缺陷的病人。
簡單地說,這種超級真菌一般只發生在本身有基礎疾病的住院病人身上,正常人不易感染。既然耳念珠菌對健康人群不會造成威脅,為何會受到國內外關注呢?主要有以下4個原因:
致死率高:耳念珠菌可導致持續和侵襲性感染,感染者大多會有原因不明的高燒,并伴隨各種器官衰竭、呼吸衰竭等表現,最終導致死亡,有研究表明醫院內耳念珠菌感染死亡率從30%至60%不等。
難治療:耳念珠菌通常具有較高抗真菌耐藥率,這意味著它可以抵抗常用于治療念珠菌感染的多種抗真菌藥物,一旦感染往往會治療困難,甚至導致死亡。
難發現:目前標準實驗室方法難以識別,并且在沒有特定技術的情況下可能在實驗室中會被錯誤地識別為其他病菌,從而導致延誤治療。
生存能力強:耳念珠菌能長期存活于醫療機構患者和醫護人員的皮膚上,以及醫院設施和環境物體表面上,若清潔消毒等感染控制措施不力,容易導致醫院內感染暴發。
對于健康的人群,即使是那些可能接觸患者的人,感染耳念珠菌的風險也十分低。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經常用皂液和流動水洗手),是預防耳念珠菌感染的重要方法。如果家庭成員中有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在探望照看病人時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探望病人后及時洗手,避免耳念珠菌傳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