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記者 高若瀛 4月8日下午,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中歐校友總會聯合主辦的“ESG與中國經濟新發展理念——2023中歐ESG高峰論壇暨第五屆中歐校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在北京舉行。
自2018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第一次發布《中歐ESG白皮書》,今年已是連續第六年發布白皮書。本次論壇聚集眾多ESG行業領袖、資深學者、ESG優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校友企業代表,共同探討新時代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和ESG實踐之道。
中歐院長汪泓表示,當今時代,可持續發展不再是一個簡單概念,而是亟須實現的全球共識。隨著國內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和“雙碳”戰略的穩步推進,ESG理念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十四五規劃之后,結合社會責任感的要求,我們把整個的ESG所要追求的思想、理念、方案、行動,都融入了整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辦學體系當中。”
“我們在ESG領域的進步速度還是太慢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方院長、市場營銷學教授杜道明在致辭中表示,全球變暖、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威脅,解決這些問題的責任主體不應該只是政府機構與立法機關,每一個人都應該在其間扮演重要角色。
在主題論壇分享環節,國務院國資委原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推動中國ESG發展”為主題,“ESG要求企業在發展同時更注重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在追求經濟回報的同時綜合考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長期價值。ESG發展是企業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他提出推動中國ESG發展的四點意見,包括推動全社會形成共識、在國際接軌中注重中國特色、加快建立中國ESG標準體系、培育本土化ESG評級和咨詢服務機構。
而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前任院長周其仁教授看來,中國經濟近年來在高速成長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重大挑戰,需要思考如何進行突圍。企業突圍的方向除了升級、創新、精益管理、流程再造外,還有一個方向是通過布局來突圍。他通過分享企業案例,讓大家理解制造業的發展階段及全球布局的重要性。他表示,中國是最大的市場,擁有最完備的工業制造能力,大家需要在新發展理念下思考,中國企業如何爭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如何取得長期持久的發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鵬瑞金融學教席教授芮萌認為,CSR和ESG有一個相同目標就是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也有區別之處:CSR主要由企業管理者的自主決策驅動,ESG則聚焦投資者的高度關注,ESG搭建起投資者和企業聯動的橋梁。從CSR到ESG,主要產生了兩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從模糊到清晰:投資者為評估企業價值,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進行更加清晰的界定和要求,按E、S、G三要素形成趨同的規范和量化體系;二是從自發到聯動:投資者基于ESG的投資行為能夠激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從而形成價值閉環,ESG正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
此外,中歐的校友企業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上海復星醫藥(600196)(集團)股份有限公司、ABB 電氣中國也分別在論壇上分享了企業踐行的ESG管理、共筑低碳新生態、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實踐與ESG創新。
論壇UI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營銷學教授、ESG研究領域主任王雅瑾發布了中歐《2023 ESG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今年的《白皮書》聚焦“ESG和可持續消費”主題,包含國際趨勢、中國實踐、校友企業實踐、中歐教授ESG學術研究、《A股上市公司ESG報告研究》五部分。
由中歐白詩莉(Lydia Price)教授等撰寫的國際趨勢《拓寬可持續產品的大眾市場發展空間》指出,可持續消費正逐漸從愿景轉變為現實,不斷變化的消費者、社群也正在影響商業模式和營銷手段的革新。最新的全球研究表明,可持續發展已呈現出從小眾走向大眾之勢,在眾多產品類別中,“持續品牌”的增速是非可持續品牌的5至6倍。
但報告也指出,沒有哪個國家或哪個品牌可以一力擔當,要以開放合作的態度共同探索系統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可持續消費的進一步發展和實踐推廣,必須建立在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參與協同、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基礎之上。
王雅瑾強調,ESG是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指引,是企業理解未來面臨的風險和機遇的重要框架,“這些年學院想給同學們傳達的是,對企業來說ESG是一個風險評估體系”,當真正把ESG融入企業運營和戰略時,學院希望研究出來的方法論能促進技術開發,變成主動適應的優勢,優化內部治理,形成競爭戰略的優勢品牌價值,甚至促進新的商業模式誕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