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江城武漢,酒香四溢。以“一江共一脈·川鄂共舉杯”為主題的2023“川酒全國行”武漢站品牌推介活動盛大啟幕,四川宜賓、瀘州、成都、德陽、遂寧五大白酒產區齊聚,在荊楚大地掀起川酒旋風。
本次活動由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指導,瀘州市人民政府和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協會主辦,五糧液等川酒“六朵金花”協辦,是貫徹落實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精神、不斷擦亮川酒金字招牌的最新舉措,也是“川酒全國行”啟幕7年來舉辦的第十二站活動,還是川酒首度以線下與線上“雙線融合”方式打造“永不落幕”的川酒盛會。
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少雄,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劉全勝,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焦偉俠,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翟剛,湖北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陳琦等川鄂兩省黨政領導;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何勇,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秘書長秦書堯,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京玉等行業協會領導;川酒五大產區、川酒川煙川茶企業代表;湖北省企業、商會代表及新聞媒體、川酒經銷商、消費者代表等參會。五糧液股份公司副董事長張宇參加活動。
白酒產業是四川省特色優勢產業。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白酒產業發展,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做強川酒品牌、加快創新賦能,持續推動優質白酒產業從全國知名到世界一流提升發展。近10年來川酒產量、營收、利潤穩步增長,2022年川酒產量、營收、利潤分別占全國白酒行業的52%、52%、34%,在全國占比穩步上升,整體實力穩居全國第一,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產區,是對川酒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極致表達。本屆“川酒全國行”活動,聚焦產區概念打造全國行新篇章,以產區為單位劃分展區,宜賓、瀘州、成都、德陽、遂寧五大產區同臺亮相打造“創新白酒文化長廊”,并分別作產區特色推介。川酒與川茶、川煙、川水等特色展臺,一并向外遞出獨具特色的四川名片,共同擦亮“川字號”金字招牌。
在產區推介環節,宜賓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宜賓市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薛慶,用“青山綠水環抱處,玉液瓊漿正芬芳”“五糧技藝醞佳釀,美酒濃香越千年”“一枝獨秀蜀山水,千種佳釀總宜賓”三句話,向各方嘉賓介紹了宜賓產區的獨特魅力。
薛慶表示,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3000多年種茶史、4000多年釀酒史的宜賓,地處被聯合國教科文及糧農組織譽為“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白酒的地區”。天時地利的生態環境、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承千年的非遺釀造技藝、大師云集的頂尖技術人才,孕育出聞名遐邇的五糧液,也催生出宜賓打造世界級優質白酒產業集群的信心決心。在龍頭五糧液的引領帶動下,宜賓已聚集48戶規上白酒企業、270余戶中小釀酒企業、120余戶配套企業,已打造集原糧種植、研發、基酒儲存、包裝材料、罐裝、銷售、物流為一體的白酒產業集群。2022年,宜賓規上白酒企業實現產量57.96萬千升、營業收入1757億元、利潤總額395億元,宜賓五糧濃香產區以不到全國白酒行業十二分之一的產量,支撐了全國白酒行業四分之一的營業收入和六分之一的利潤總額。
金花,是對五大產區品牌化發展的深度賦能。活動現場,以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郎酒、沱牌舍得、水井坊為代表的川酒“六朵金花”通過四川清音這一獨特藝術方式及現場走秀等形式進行了推介,充分展現了川酒最能代表中國白酒文化之美、最能體現中國白酒技藝之道、最能展示中國白酒品牌之盛的金花魅力。
作為中國濃香型白酒典型代表、行業龍頭和川酒“六朵金花”之首,五糧液攜經典五糧液、第八代五糧液、五糧液1618等核心產品,五糧春、五糧醇、五糧特曲、尖莊等五糧濃香系列產品盛裝亮相本次推介活動,在唇齒留香間助力川鄂文化深入互動交流的同時,也多維度向各方嘉賓展現了“大國濃香”的古法釀藝、匠心傳承,“和美五糧”的核心價值、共美理念,“中國酒王”的領軍氣概、行業及川酒龍頭擔當。
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發于唐、興于宋、精于元、成于明。從唐代“重碧酒”,到宋代“姚子雪曲”,再到明代“雜糧酒”,直到清代得名,五糧液一脈相承逾千年。特別是以“利川永”“長發升”“全恒昌”等八大古酒坊共同組成的五糧液古窖池群,源起于1368年(明初洪武元年),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且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國家工業遺產”,并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五糧液明代古窖泥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是國家博物館目前收藏的唯一一件“活文物”。
五糧液方面表示,當前四川及宜賓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計劃,聚焦在優勢產業高端化上做文章,加快創建世界級優質白酒產業集群,川酒振興迎來最好的歷史窗口期。公司將堅持‘講政治、抓發展、惠民生、保平安、創一流’工作總思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提質增效、多作貢獻,在“工業興省”上當好主力軍,在振興川酒和中國白酒走向世界上體現更大的擔當作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