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你數過媽媽一共為你做過多少頓飯嗎?
紅燒肉、糖醋魚、亦或是一碗簡單的西紅柿蛋湯,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獨家味道”。餐桌上的媽媽,是那個最能調解氣氛的人,一碗熱湯,一勺清粥,總能化解全家人在外疲憊一天的煩惱和憂愁。
但在長大之后,你給媽媽做過飯嗎?
母親節前夕,三聯生活周刊和鍋圈食匯聯合創作了短片《隱于煙火的媽媽》。
在短片的評論區里,我們看到了來自天南地北的“媽媽味道”:
@網友星光小豆子:“東北吸引我的不是燒烤,而是我媽做的燉豆角,特別爛乎。放上兩塊五花肉,油汪汪的。好吃到吃到最后每一顆豆子我都要挑干凈,香死了!
@網友璽璽:媽媽燒的可樂雞翅,是不論走到哪里都會惦記的味道。每一口甜上心頭的滋味,都能消散一份生活的苦澀。也看到了更多孩子的成長。
還有其他網友給媽媽做飯的經歷:
@網友夭夭691:“媽媽阿爾茨海默病,不可能再做飯了。這一年,我這個廚渣一天天學會了燒菜!
@網友曜鴣:我吃我媽做的飯吃到兒子結婚前,現在退休在家,我媽每天吃我做的飯。
曾經,媽媽的時間消耗在家務中,廚房里,我們的書桌前。而我們在回饋母親時,是否只是買一束花、送一套護膚品那樣容易?
這一次,我們跟那些在《隱于煙火的媽媽》評論區里留言的年輕人聊了聊,看看他們是如何在獨自面對生活的瑣碎時理解了媽媽:
01 “媽媽調的餃子餡,哪家餐館你都吃不到”
33歲的張九一堅持著一項生活原則:他從來不吃外邊的餃子。
他的朋友猜想,大概作為一個身在南方的東北人,哪里的餃子都不如家鄉地道。
直到媽媽到南方來看他,真正的原因才揭曉——張九一有個特別會做飯的媽媽,尤其是包餃子的手藝又快又好。
電視劇《請回答1988》里有一句很出名的臺詞“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媽媽在他眼里就是這樣無所不能的大人。
父母在張九一和弟弟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他倆跟了媽媽。媽媽需要打工賺取兩個孩子的學費、生活開支,回到家里,即便再疲憊也堅持給兩個孩子做飯。實在沒法趕回家的時候,張九一和弟弟就煮餃子,都是媽媽在休息日包好的。
后來媽媽開始創業,家庭的開支不再吃緊。但即便再忙,媽媽給他們做飯的習慣還是沒有落下,直到兄弟倆先后考上大學。張九一讀完本科,申請了法國的研究生。一個人在國外搞定住房、吃飯、上課、考試,他才發現,媽媽為家庭付出了太多,也放棄了太多的機會。
這也是很大一部分中國“媽媽”的真實寫照。
一位濟南的“媽媽”創業者在接受新周刊采訪時提到:我要隨時隨地的工作,但每天早上我為兒子做早餐。我安排他的夏令營。我也從不參與應酬,盡可能兼顧家庭和工作。
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創業者,但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為了兼顧作為“母親”的職責而妥協了事業上的成功!皶r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對媽媽們來說,時間又從來都不是一個公平的要素。
在看了《隱于煙火的媽媽》之后,張九一鼻尖一酸,心想是不是自己也可以給媽媽包一次餃子。
調餡兒的時候他犯了難:他記得媽媽曾在餃子餡兒里加了花椒水,但為什么他加入水以后,餡兒卻變得軟塌塌,一捏餃子,餡兒全都跑了出來。
最后,他和媽媽一起吃了一碗“餃子湯”,里面有面皮、有菜、有肉末,就是沒有成型的餃子。
但媽媽卻笑得很開心,或許對一個母親來說,孩子親手做的任何一道菜都是她心中最值得回味的“獨家味道”。
02 “愛,來自廚房,但不困在廚房”
28歲的李雪是一名生活博主,她獨居,每天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分享精致的“一人食”,收獲了不少粉絲。
她的粉絲絕大多數都是和她同齡的女孩,大家的共同點是都沒有和父母同住,有的“漂”在外地,有的已經結婚生子。
她是學著媽媽的樣子,在不多的個人時間里,嘗試安排家務,布置出實用的廚房,沒想到在網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李雪的媽媽也關注她的賬號,她的廚房在媽媽眼里是新鮮的:廚師機、烤箱、意面、咖啡……花里胡哨的器具和擺盤,都是從前家里的廚房不常見到的。
媽媽過生日前,李雪決定準備一頓生日宴邀請媽媽過來聚餐,可是給媽媽做些什么菜呢?論家常菜,她的手藝比不上媽媽,想要準備一家人吃的菜,下班后的時間又來不及。
看了看家里的電火鍋和烤盤,李雪想到了吃烤肉和火鍋。她也想通過這個機會,給每天都在菜市場和廚房兩地奔波的媽媽展示另外一種生活選擇:不用花太多時間,也能讓全家吃好。
李雪帶著媽媽一起去樓下的鍋圈食匯買食材,牛羊肉卷、雞翅、肉串、蝦滑……媽媽挑的還是她最喜歡吃的東西。前后花了二十分鐘,火鍋開始沸騰,烤盤滋滋冒油。不需要在廚房里忙活,一家人可以整整齊齊的邊吃喝邊聊天。
這是媽媽吃得特別開心的一頓飯,“在家不用大張旗鼓去備菜、炒菜,又比出去吃方便劃算,我們以后在家也可以這么弄。”
以往逢年過節,都是媽媽在廚房里不停地忙碌,家人對她說“別忙活了,菜差不多夠了”都是客套兩句,一桌菜還是一道不落。
自己平時有無數個想偷懶的瞬間,但媽媽在母親這個身份里,沒有可以偷懶的空隙。只有當現在,女兒獨立生活了,媽媽才有越來越多的時間可以做自己。
03 給媽媽最好的禮物,或許是時間
讓媽媽們從廚房瑣事中解脫出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想要回饋媽媽的年輕人,也總是在廚房里碰了壁。
李雪以前給媽媽送過她認為品質很好的廚房小家電和食材,沒多久就發現,小家電因為功能單一落了灰,食材也被吐槽“太貴了”、“做起來還不是一樣麻煩”。
原本想讓媽媽從廚房里解放,結果還給媽媽增加了煩惱。
張九一回國后,也受到媽媽事業的感染,自己在南方創業開了一家小公司,而媽媽漸漸淡出工作,開始過更輕松的退休生活。
媽媽過來看望他,他問媽媽:“要是當年你對我們懶一點兒,專心搞事業,咱家會不會變得特別有錢?”
媽媽在他的新家包著餃子反問他:“你覺得你愿意嗎?”
他搖搖頭,母愛無法用金錢衡量,但在看了《隱于塵煙的媽媽》之后他也在想,如果20年前就有像鍋圈這樣的產品,媽媽是不是可以更自由,她會不會有更精彩的人生?
在日常生活里,鍋圈食匯觀察到,即使現代家庭分工和生活方式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但花時間滿足全家人一日三餐的大部分依舊是母親,她們總是將自己的追求和喜好放在更靠后的位置,讓照顧孩子和家庭占據人生的大部分時間。
也正是因為如此,鍋圈食匯參與創作了這支關注母親角色的短片——《隱于煙火的媽媽》。評論區的網友們除了回憶母親飯菜的味道,也帶出了他們對母親的各種回憶。
網友@溫柔大方袁美麗回憶,“春天一到,就到了吃槐花的時候。媽媽會攤槐花餅,身上沾染的槐花香,彌散在我生長的歲月里!
網友@王胖子 則說道,“除了做飯的香味,她身上大概還有股‘夏天’的味道。山里的野菜一多起來,她就閑不住了!
也有留言則讓我們也發現,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母親們,開始走出廚房,尋找屬于自己的味道。
網友@曲女士 的母親最近給自己報了一堂舞蹈班!拔液芟矚g她跳舞時身上散發的香味,那是她‘不是媽媽、是自己’的味道!
成立于2017年的鍋圈食匯從火鍋食材開始做起,如今產品已經涉及火鍋、燒烤、快手菜、鹵味、速食等品類。作為社會觀察者和社會好鄰居,鍋圈食匯在嘗試通過提供靠譜又不貴的食材,完善的食品解決方案,讓“家庭廚房的主人”每天都能多出半小時的自由時間。
一頓飯,一道快手菜,一次簡單的相聚,在鍋圈食匯的幫助下,家庭的歡樂變得更加簡單,媽媽的自由也唾手可得。
某些程度上來說,鍋圈食匯或許真正地思考了究竟什么才能表達對媽媽真切的愛?什么樣的禮物能讓媽媽不止在母親節收獲一瞬間的開心?
如果媽媽只能裝在“奉獻”的畫框,隱于生活的煙火背后,我們不會看見媽媽的人生也可以有很多的可能性,她也可以有自己的海闊天空。
時間是我們能送給媽媽最好的禮物,付出不是獨屬于母親這個角色的品質,而是家庭中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愛的特質。
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在《快樂上等》中寫道:“無論何時,女人的人生中都有數不清的樂事等待著我們去發掘。”
雖然眼前的媽媽容顏已經有些老去,她的人生還可以有很多很多個做自己的春夏秋冬。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