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一級巡視員苗長興表示,將健全回收業務體系,加快提升動力電池回收力度,出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支持退役電池柔性拆解,高效再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和推廣利用。
在新能源車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的今天,新能源車廢舊電池如何處理成為社會關切的熱點。長虹控股集團旗下負責鋰電池綜合利用業務的公司——四川長虹格潤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虹格潤”),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的綜合利用方式主要有兩種: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
具體來說,新能源車電池并不是一個單獨的電池,而是一個裝著上百電芯的電池包。回收公司在回收電池后,會對這些電芯通過專業設備檢測,其中剩余容量較高的電芯,可以重新組裝成新的電池包,投放到低速電動車、儲能、路燈等對電池性能要求相對較低的領域——這就屬于梯次利用。如果電池容量過低,就不能梯次利用,只能進入再生環節,就是通過物理法、濕法等工藝技術,提取其中的鋰、鎳、鈷、錳等有用金屬元素,再將這些金屬材料賣給電池原材料廠商,重新制造成動力電池。
長虹格潤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在省內已建成近20個“鋰享家”自營門店+加盟店,著力打造集銷售+回收+服務的第三方綜合服務平臺。在物理法、濕法回收利用方面,公司已進行了相關技術研發,目前已逐步構建完整的動力鋰電池循環利用產業。
據了解,2010年,長虹格潤在長虹控股集團多元化戰略指引下創新成立,自成立以來,長虹格潤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為基礎,在行業內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經過多年高速發展,產業版圖不斷擴大,目前已形成了以廢舊動力鋰電池綜合利用為中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綜合利用、危險廢物綜合處置為支點的“一體兩翼”的產業布局,打造出比較完整的鋰電再生材料循環產業鏈。
資料顯示,四川長虹潤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長虹格潤旗下專門負責拆解回收業務的子公司。去年下半年,該公司的電池回收處理量達3000余噸。
受雙碳以及利潤驅使,越來越多的車企、第三方企業加入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行業,其背后的亂象也逐漸暴露。廈大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數以萬計的回收企業中,小、散、亂現象嚴重,他們規模小、工藝簡單粗放、三廢排放不合規,對環境、安全有較大危害,需要政府加以重視。出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將有利于加速行業的健康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