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5月31日消息,就在今日,微信安全中心發布了五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快來看看都有哪些?
1、每個人最多只能感染8次新冠?
近日,流傳著“一個人不管多健康,多強壯,最多只能感染新冠8次,第9次人就沒了”的說法。
真相:
經核查,此說法毫無科學依據。雖然目前并沒有會感染多少次的定論,但一個人多次反復感染新冠的可能性的確存在。
對于沒有基礎疾病的正常人而言,再次感染后癥狀普遍較輕。一方面是因為機體在首次感染后產生了對病原體的免疫力;另一方面,病原體在傳播流行的過程中,通常自身也會朝著致病性逐漸減弱、感染能力逐漸增強的方向發生變異。(人民日報)
2、社?ㄓ卸喾N顏色?不同顏色用途不同?
近日,網傳稱:社保卡有“金色”“紅色”“綠色”等多種顏色,而且不同顏色的社?ㄓ胁煌猛,引起許多網友的關注。
真相:
經核查,此內容為謠言。在早年發行社會保障卡初期,為了方便兒童、老人、在職人員等不同群體使用,個別地方曾經將一代社保卡區分了顏色。如今,全國統一的社保卡已經發行到第三代,社?ㄖ挥兴{色一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3、青島“23名男女感染H7N9死亡”“別吃豬肉”?
近日,一則關于“感染H7N9死亡”的消息在朋友圈傳播。消息稱“平度市人民醫院發布,二十三名男女生感染H7N9病毒死亡,參與搶救的醫生已被隔離,暫時別吃青島豬肉,特別是青島平度的豬肉……”
真相:
經核查,此消息為謠言。這是一條不折不扣的老謠言,且已“迭代”過數次,借著春季疾病高發期,類似謠言又死灰復燃,開始傳播。(青島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
4、考取“社工證”后“包分配、優先錄取為公務員”?
近期,網傳稱:“社工證”具有報考門檻低、考核難度低、含金量高等特點的一款證書。它是考取公務員或事業編制的必要條件,獲得此證書就可以包分配工作的說法。
真相:
經核查,此說法為謠言。實際上,按照人社部公布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2021年版)》,正規“社工證”的全稱是“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
這種證書屬于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是行業內對從業者工作水平的考核和認定;其并非準入類職業資格,也不一定能成為從事社會工作職業的“敲門磚”。請通過官方網站查詢具體崗位的職業資格要求,不要輕信培訓機構的宣傳介紹。(上海網絡辟謠)
5、漫天飛舞的柳絮暗含活物小蟲?
近期,部分網友收到一條消息稱:漫天飛舞的柳絮里暗藏小蟲子,容易引起皮膚過敏,呼吸道感染,孩子容易引發哮喘!
真相:
經核查,此消息為謠言。這種白色絮狀的蟲子學名為“榆四脈綿蚜”,屬于蚜蟲的一種,主要靠吸食植物汁液存活,柳樹并不是它們寄宿的第一選擇。并且該蟲子生命周期短,一般來說對人體無害,但會對皮膚敏感的人群造成影響,所以大家應盡量避開,以免身體出現不適。(福州網警巡查執法)
6、空調反復開關能省電?
近期,一則內容為“夏天一直開著空調很費電。先把空調打開,等室溫降下來之后就可以關掉空調,等需要的時候再打開,這樣會很省電”的傳言。
真相:
經核查,此傳言與事實不符。實際上,一直開著空調比一會兒開一會兒關更省電。由于空調在啟動時的瞬時電流往往較大,如果反復啟動,耗電量會相應增加,同時不利于空調的保養,對空調造成一定損害,影響空調壽命。(科學辟謠)
7、空心菜重金屬超標是“毒蔬菜”?
坊間流傳:空心菜是“萬毒之王”,在所有綠葉蔬菜里,它是吸收農藥和重金屬最強的一種,尤其是空心管(莖),重金最多,吃空心菜對身體危害大。
真相:
經核查,此傳言沒有科學依據。我國對農產品(000061)有明確規定,重金屬超標的農產品嚴禁上市。而且,空心菜種植對水質要求極高,在污水中是很難生存生長的。(科學辟謠、中國新聞網)
8、長期便秘會導致腸癌?
坊間流傳:長期便秘會有患腸癌的風險。長期便秘,會導致身體身體毒素排不出體外,干燥的糞便經常停留于大腸,可能對腸粘膜造成刺激,致使腸粘膜產生損傷和炎癥,進而誘發腸癌。
真相:
經核查,此傳言沒有科學依據。目前也無臨床研究表明便秘會直接導致腸癌發生,便秘與腸癌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科學辟謠、中國新聞網)
9、楊梅連核一起吃可以清腸解毒?
有傳言稱:"楊梅圖片核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果肉連核一起吃能清腸排毒"。
真相:
經核查,此說法沒有科學依據。楊梅核較堅硬,無法被人體吸收,如果不慎吞入幾顆,一般可通過排便自行排出體外。但腸道通常相對狹窄,如果一次性吞入太多,容易在腸胃積壓,引起腸梗阻,特別是患有腸胃基礎性疾病的人群,吞入大量楊梅核容易造成出血、穿孔、腸梗阻等情況。 (科普中國)
10、手機電量一定要滿充滿放?
近日,有說法稱“手機電量耗盡再充電,每次要充滿,這樣才有利于電池保養,隨時充會影響電池壽命!
真相:
經核查,此說法為不實信息。事實上,這種理論已經過時。如今的智能機多采用鋰離子電池,它能量密度高,同樣的體積或重量下,儲存的電量更多;并且記憶效應微弱,電量未充滿就拔下來,也不會對電池有影響。因此,相比于“滿充滿放”,“多次少充”才是更合適的手機充電習慣。(科普中國)
網絡信息眾多,大家可要擦亮眼睛咯,不要跟風轉發真假不明的信息,不然很有可能就會成為謠言擴散的“幫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