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莎莎
對于光伏跨界者的瘋狂,有電新行業分析師吐槽,“仿佛看到了當年的PPT養豬”。
邁入“十四五”之后,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支撐下,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賽道迎來全速發展的新周期。
根據Trend Force集邦咨詢預測,光伏產業2023年全球實現新增裝機有望達到350.6GW,同比增長53.4%;而國內實現新增裝機為148.9GW,同比增長達73.5%。
資本不斷,路途璀璨。許多人相信“光”所擁有的廣闊發展空間,于是卷裹著資本源源不斷地涌入到光伏賽道中來,試圖在高景氣度的行業中尋找更高景氣的放量增長。
北極星太陽能(000591)光伏網統計情況顯示,2022年以來,跨界光伏的企業已有近百家。
大家都是追“光”者
在光伏產業的發展周期中,業內人士人傾向于將跨界光伏的投資浪潮大概為三段:
第一次是在2008年前后,我國的光伏市場也與此階段正式開啟。英利、天合、尚德、晶科、晶澳等老牌企業,依靠技術和江浙滬資本形成了以電池和組件投資為主的代工制造業。
第二次是在2012-2014年,在此期間,《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及《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政策文件的發布將光伏產業帶入快速成長期。以隆基、東方日升(300118)、TCL中環、協鑫系等江浙企業補全了上層硅片-組件為主的向制造業延伸的光伏產業鏈。
此后的十年間里,標桿電價、度電補貼、領跑者工程、戶用光伏、綠證交易等政策先后登場,受政策驅動,中國光伏市場持續爆發。于是在2020年前后,迎來了第三波跨界潮。在全產業鏈完善的格局下,這一輪主要以資金+產業鏈上下游局部補缺的制造業投資。同時,這一階段的投資,有了更多資本炒作的身影。
而進入2023年的春天,光伏的跨界故事更豐富了,幾乎每月都有企業宣布進軍光伏領域。
雖然其中摻雜著許多看似八竿子都打不著的企業,但也有許多與光伏緊密相關的產業,比如房地產及建筑業,和電子設備、家用電器、汽車等制造業。
其中,由于在光伏的產業鏈中,電池和組件環節已經呈現極高的標準化,也即是靠資金投入即可打通產業模式,所以一些距光伏行業跨度較大的企業多是選擇布局此環節,比如,玩具廠商沐邦高科、乳企皇氏集團(002329)及“拖鞋大王”寶峰時尚等。
(光伏產業鏈)
近年來,在“碳中和”的目標驅動下,疊加房地產行業持續調整影響,地產行業的上下游企業為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嘗試涉足新能源產業。據和訊網不完全統計,2022年來加入光伏賽道的房地產開發商、建材商、家居電器商占比接近五成。
同時,地產、建材、物流企業乃至畜牧企業等,他們基于自身擁有的土地資源和空間,比如大量的屋頂、飼養場、加工廠房等,在布局光儲充一體化或者光伏電站更是得心應手一些。
房地產開發商榮盛發展(002146)是最新的跨界者,其于近期發布公告表示,擬協調母公司旗下榮盛盟固利新能源資源,整合旗下地產、物業、康旅等板塊,形成發電、儲能、調頻、充電、換電等立體化的新經營方式,探索“光儲充一體化”模式,給企業帶來新的收入和利潤增長點。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久前召開的SNEC第十六屆(2023)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600869)(上海)大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曹仁賢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國實現新增裝機33吉瓦,相當于去年上半年新增裝機的總和。他預計2023年,我國光伏累計裝機將首次超過水電,成為第一非化石能源發電來源。
不論是為了踐行“碳中和”,還是應對日漸枯竭的傳統能源,亦或是光伏應用技術日趨成熟,國內光伏產業的生生不息都有著許多底氣。
國海證券曾在研報中指出,從產量來看,截止2021年,中國的“多晶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大環節的全球市占率均在80%以上,其中硅片環節更是高達98.1%。全球生產規模前十中,中國廠商也占據絕大多數。
光伏行業是紅火的,但企業卻各有各的不同,跨界光伏的模式也多種多樣,或股權收購,或布局某環節投入生產,或投資建設光伏項目,或與光伏企業共同出資成立新公司,也有將房產租賃給光伏企業而躋身于光伏概念股。
許多上市公司選擇跨界光伏,很難不去揣測他們的別有用心,蹭熱點的意圖或許更大于欲“在新賽道有所建樹和突破。”
去年8月,獸藥生產商綠康生化(002868)在宣布擬高溢價跨界收購光伏企業后,股票收獲五連板,監管機構隨即下發關注函質疑其是否迎合熱點炒作,短短幾天后,綠康生化便叫停了該交易。但股價大幅上漲的事實已經形成,綠康生化也從光伏熱中賺得了一杯羹。
還有許多企業則是在業績承壓下的謀變之舉,比如,天宸股份(600620)、皇氏集團、榮盛發展、世茂股份(600823)等大部分跨界者均面臨業績承壓,增長乏力的境況。
比如,在豬價下行壓力下豬企正邦近兩年凈利虧損均超百億元,在2021年更是巨虧近200億元,同比虧損幅度超420%,一年虧掉上市16年來的所有盈利。
艱難處境下,正邦在對深交所的回復中表示,發展光伏業務是因“可通過此項目收到租賃資金,未來預計也可從中獲得光伏收益,從而拓寬公司的盈利渠道,獲取新的利潤增長點”。
皇氏集團在近期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布局光伏業務是公司乳業的產業延伸并非跨界,旨在整合主業資源,降本增效,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公司管理團隊一定會勤勉盡責,努力提升公司業績和價值,為股東創造長期穩定的回報。”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相較于更依賴短期現金流的養殖業和乳業,光伏制造業更考驗企業的長期現金流,在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后,或會出現多個業務板塊同時現金流短缺的窘境。
朝夕之變
在去年的某場行業年會上,曹仁賢問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到,“跨界而來的這么多,老牌企業應該怎么看?”
錢晶笑著說,兜兜轉轉這么多年,無數企業跨界而來,也有無數企業折戟沉沙,光伏遠不止那么簡單。
光伏行業愈發成熟,各環節的技術壁壘及市場競爭門檻,使得跨界者并沒有看到一片欣欣向榮的藍海,而是卷入到了一場老玩家與新對手的貼身肉搏。
截至2022年末,138家光伏上市公司的總市值高達38261億元。其中,市值超過1000億元的公司有9家,而這個行業中,龍頭企業在各產能環節,均保持著較高的市占率。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在多晶硅、晶片、電池、組件等主要的上下游產業鏈中,2022年,Top5產量的市占率穩定在55%以上,其中,在多晶硅產量方面,排名前五企業的占比達國內總產量的87.1%。
其次,無疑光伏行業整體仍屬于高景氣周期,市場空間巨大,但當前已經初顯增速放緩態勢。
尤其是最近兩年,經歷了“魔幻”2022年的光伏行業,身處供應鏈風險漩渦中,光伏企業試圖通過強化產業鏈布局夯實自己的競爭護城河,結果就是各環節產能爆棚,擴產與否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而資本的瘋狂涌入,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內的無序競爭。
根據智匯光伏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預期全行業的硅料庫存超過10萬噸(折合約38GW硅片);5月份單月產量已超過11萬噸,加上進口量超過12萬噸(折合約48GW硅片)。這對于中國光伏產業無疑是庫存的一個新量級。
在近兩年的產業鏈價格動蕩之后,光伏產業鏈中此前一直倡導的“合作協同發展”的企業也在逐步喪失底氣。
“光伏產業仍缺乏上下游合作。”林洋集團高級副總裁裴駿在SNEC2023上海光伏展上曾指出,一些企業一旦掌握關鍵路段,就希望上下游吃干抹凈,這可能導致惡性的市場競爭,也會造成全社會的資源浪費。
激烈的市場競爭加劇巨量產能落地,隨之而來的是風聲鶴唳的價格戰。
今日,據TCL中環官微消息,TCL中環再次下調單晶硅片價格,較前期下調幅度為16%—24%。
這是一個月內TCL中環第三次下調報價,此前,TCL中環已經分別于5月5日和5月11日連續兩次下調了報價。
隆基綠能在5月29日更新的硅片報價顯示,其中,150μm厚度的P型M10硅片價格由4月底的6.3元/片下調至4.36元/片,降幅30.8%;150μm厚度的P型M6硅片價格由5.44元/片下調至3.81元/片,降幅30%。
硅片頭部廠商相繼降價,既有硅料降價、生產成本下降的因素,但也不能忽視的產業信號是,光伏產業進入到了產能過剩時代。
SNEC期間,隆基綠能創始人李振國表示,最近兩年來,光伏行業產能規模急劇擴張,產能過剩和潛在的價格戰成為業內擔憂的問題。而據他預測,猶如2012-2014年光伏行業大洗牌一樣,今后2-3年行業內會有超過一半的企業被淘汰出局。
朝夕之間,光伏市場的時代變奏在這個初夏悄然流淌,老玩家、新朋友能否在挑戰與機遇中實現突圍,市場也在拭目以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