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高盛宣布中國核心業務主體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已獲批正式更名為高盛(中國)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在高盛看來,更名后,高盛在中國的品牌形象與全球各地保持統一,標志著“高盛在華業務的新里程碑”。
圖源:高盛官方微信
與高盛一樣,保持全球品牌形象一致也是多家外資券商的訴求。2021年6月,瑞信方正證券(601901)變更為瑞信證券(中國)有限公司;同年7月,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更名為摩根士丹利證券(中國)有限公司。
高盛(中國)證券業績起伏較大
公開信息顯示,2004年12月,經證監會批準,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高盛(亞洲)”)與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高華證券”)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高盛高華證券”)。彼時高盛持股33%,高華證券持股67%。
2020年3月,高盛集團對高盛高華證券的持股比例提升至51%;同年12月,收購高盛高華證券100%股權的程序啟動,并與合資伙伴簽署了最終協議;2021年10月,高盛集團完成100%持有高盛高華證券股權的監管備案,高盛高華證券成為外商獨資證券公司;2023年6月,正式宣布更名,全新的高盛(中國)證券亮相。
那么,入華近19年,高盛證券在國內的業績如何?
銀柿財經統計發現,2013年至2022年近十年,高盛高華證券僅1年錄得虧損,即在2021年虧損1530.8萬元,其余年份全部盈利,其中2022年的業績較好,利潤額達到8163.3萬元。
雖然總體以盈利為主,但分年份看,高盛高華證券的業績起伏較大。
銀柿財經據高盛高華證券歷年年報整理,數據來源:中國證券業協會
“洋券商”們的成績單
與高盛一樣,越來越多的外資正對國內的證券市場表現出濃厚興趣。
目前,國內已有10家外資券商,包括3家外商獨資券商,為高盛(中國)證券、摩根大通證券、渣打證券,7家合資券商,為瑞銀證券、瑞信證券、摩根士丹利證券、匯豐前海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大和證券、星展證券。
其中,設立時間最早的為高盛(中國)證券,成立于2004年;最新的為渣打證券,剛剛于2023年獲批。另外,還有法巴證券(由法國巴黎銀行獨資)、青島意才證券(外資方為Intesa Sanpaolo S.p.A,即意大利聯合圣保羅銀行)已提交設立申請,正在等候批復。
巧合的是,6月29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13、14條提到,推進服務貿易自由便利,除特定新金融服務外,如允許中資金融機構開展某項新金融服務,則應允許試點地區內的外資金融機構開展同類服務。試點地區金融管理部門應按照內外一致原則,在收到境外金融機構、境外金融機構的投資者、跨境金融服務提供者提交的與開展金融服務相關的完整且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請后,于120天內作出決定,并及時通知申請人。(適用范圍: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
這或許意味著,未來外資券商的申請將更加便利。
不過,“洋券商”在國內的路并不好走,從2022年的成績單看,除新成立暫無數據的渣打證券外,提交了年報的9家外資券商中有5家虧損,若把9家券商2022年的利潤總額求和,會發現外資券商行業當年整體還虧了8828萬元。
其中瑞信證券虧損額較大,達到2.5億元;野村東方國際證券虧損2.3億元,另有匯豐前海證券、大和證券、星展證券,虧損額均為數千萬元。
“洋券商”的規模也都并不大,截至2022年底員工人數多在300人以下,僅瑞銀證券達到383人,即使是成立時間已快19年的高盛(中國)證券,也只有155名員工。
銀柿財經據各券商2022年年報整理,數據來源:中國證券業協會
“洋券商”們的優勢
與國內券商相比,外資券商有獨特的優勢,即全球視野與跨境優勢,這多是由其外資股東在全球的業務覆蓋及投研能力帶來的。
如有著名投行高盛加持的高盛(中國)證券就表示,2023年會積極向海外客戶推介中國市場投資渠道和產品服務、拓展QFII經紀交易業務。
摩根大通證券亦表示,2022年,中國研究團隊充分利用平臺優勢,積極進行跨地區、跨資產類別的合作,結合境外豐富的研究經驗,推出適合中國客戶的全球研究產品,如《中國汽車行業:全球電池行業研究》及《2022年摩根大通全球ETF手冊》等專題報告,2023年則致力于將更多優秀的中國企業推廣到世界,并幫助更多的國際投資者分享中國的成長機遇。
瑞銀證券的研究部則與瑞銀集團亞太區中國研究團隊密切合作,為專業投資者提供富有國際投行視野的專業研究報告。
還有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積極與野村集團在跨境業務領域合作,助力國內機構實現“走出去、引進來”雙向發展戰略,構建跨境資本引薦的服務體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