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在深圳、北京、廣東三地開展試點,優化升級跨國公司本外幣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政策。深圳、北京、廣東三地于6月30日印發了《跨國公司本外幣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規定(試點)》。深圳的試點規定落地當天,位于深圳市福田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一家高科技企業就獲批完成深圳首個試點業務備案。據國家外匯局數據,截至2022年11月,跨境資金集中運營業務辦理規模合計近500億美元。
跨境資金池業務規模合計約500億美元
據了解,跨國公司本外幣跨境資金集中運營業務(以下簡稱“跨境資金池業務”),是指跨國公司根據自身經營和管理需要,通過主辦企業集中運營管理境內外成員企業資金的業務,包括開展外債或境外放款額度集中管理、經常項目資金集中收付和軋差凈額結算中的一項或多項業務。
此次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首批試點在北京、深圳等地開展,試點面向信用等級較高的大型跨國公司企業集團,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優化整合現有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相關政策要求,惠及更多企業;二是增大企業跨境資金運營自由度,允許跨國公司根據宏觀審慎原則自行決定外債和境外放款的歸集比例;三是支持跨國公司以人民幣開展跨境資金集中運營業務;四是簡化備案流程及資金使用相關材料審核。
據悉,早在2021年3月,北京、深圳就開展了首批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通過適度調整企業的外債、境外放款額度、實施資金池內本外幣資金的劃轉及使用等方面的便利化優惠政策,助力加入資金池的企業降本增效。
納入首批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的跨國企業包括: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殼牌集團等。
2022年7月,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擴容,上海、廣東、北京、深圳、青島、寧波等地開展第二批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相比第一批試點,地區和企業數量大幅增加,政策的覆蓋面更廣,還允許跨國公司在境內辦理境外成員企業本外幣集中收付業務。
有市場分析指出,試點政策有利于跨國公司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資金管理效率,降低匯兌風險及財務成本,進一步提高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水平,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據國家外匯局數據,截至2022年11月,跨境資金集中運營業務辦理規模合計近500億美元。
深圳首個試點業務落地 將打造全球一流總部集聚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跨境資金池業務新規發布后,位于福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某高科技上市公司、全球指紋識別方案主要供應商已成為深圳首家完成試點業務備案的企業。
深圳人行表示,試點的落地,與2021年開展的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共同構建了深圳“本外幣合一、高低版搭配”的跨國公司跨境資金池政策體系。接下來,將充分釋放政策紅利,進一步提升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水平,推動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作為試點的重點城市之一,北京自2012年以來一直是跨國公司外匯管理改革的先行試驗區。據北京外匯管理部表示,已有105家跨國公司(其中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企業15家)開展了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業務,覆蓋制造業、服務業、信息技術等多個行業,境內外成員企業近4800家。
北京本次試點與2021年開展的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構成支持不同類型規模跨國公司的政策框架,為跨國公司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
有業內人士指出,該試點能吸引更多跨國企業將區域總部遷往境內,推動總部經濟業態發展,更能帶動越來越多海外大型企業加大中國投資,助力中國經濟穩健成長。對外向型經濟活躍的深圳而言,該試點能很好地促進深圳發展總部經濟。
今年4月,深圳市發改委就《深圳市推動總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其中明確,到2030年,深圳的總部高端要素集聚能力、運籌能力、輻射能力要顯著躍升,成為全球一流的總部集聚地。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深圳已認定沃爾瑪、偉創力、百勝、凱為醫療、麥克韋爾、普華永道等4批跨國公司總部企業73家。
校對:王錦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