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之杰(300085)發布了《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的公告。公告內容顯示,自2021年3月12日披露權益變動報告書起至2023年7月4日期間,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學君、陳向軍、李軍因主動減持,導致其持股比例累計減少達到5%
據了解,張學君、陳向軍、李軍三人為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互為一致行動人。本次權益變動前(2021年3月12日),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學君、陳向軍、李軍合計持有公司股份2.42億股,持股比例為34.30%。
權益變動后,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學君、陳向軍、李軍合計持有公司股份2.07億股,持股比例為29.30%。
在公司的職位上,陳向軍先生現擔任公司董事長,李軍先生現擔任公司董事、總經理。
一、股東減持期間內,蹭各項熱點
從減持時間上看,最近的一次減持在2023年的7月份,張學君、李軍大宗減持294.24萬股從減持時間分布上看,此次主要減持時段主要集中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期間。
值得一提的是,在股東減持期間,銀之杰一直在不斷追尋市場的新熱點。無論是數字人民幣、港股雙柜臺模式,碳交易,還是最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銀之杰都在試圖找到與這些熱點相關的商業機會。
2022年10月,香港提出了一項新的條例草案,計劃免去雙幣股票市場莊家交易的股票買賣印花稅,以優化人民幣股票交易機制。作為銀之杰控股的東亞前海證券,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中就表示這一條例的提出可能會對其產生影響。
對于當時火熱數字人民幣,銀之杰更是不能錯過。在公開場合表示,對于數字人民幣的推廣,公司現有技術和業務團隊具備為銀行客戶提供數字人民幣相關軟件系統的服務能力,并且有為銀行客戶提供數字人民幣接入系統的案例。
同時,對于國家能源局將配合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做好綠電交易、綠證交易與碳排放權交易之間的銜接的消息。銀之杰也表示,公司投資的合資公司中碳銀之杰主要從事碳中和信息化領域的軟件產品和服務,旨在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高效的雙碳信息化工具。公司將積極跟進相應的市場機會。
今年生成式AI概念中,銀之杰再一次表示自己也有布局相關AI。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中,銀之杰表示,ChatGPT其用到的神經網絡模型和強化學習方法也是公司研究的重點。目前公司有相應技術和應用的布局,可在億美軟通的5G消息服務、杰智融的智能客服平臺、參投公司百可錄的智能營銷的平臺中開展應用。同時,公司在圖像處理、圖章識別、票據識別和文檔識別、OCR等方向有應用開發。
二、業績“一地雞毛”
銀之杰在尋找和創造市場熱點上,就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手,游刃有余。然而,這種對熱點的追求行為,在更多的時候,卻是給公司帶來業績虧損與一地雞毛。
2021年,銀之杰開始陷入虧損,這是銀之杰的財務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前,公司的年凈利潤一直在5000萬元以下。然而,2021年開始,銀之杰的凈利潤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同樣在2021年,銀之杰投資的子公司億美軟通、易安產險和智帆金科的業務和股權出現了嚴重的風險和問題,這進一步加劇了銀之杰的虧損狀況。
對于銀之杰來說,其三大業務線的全線潰敗是導致其虧損加劇的主要原因。其金融信息化業務、移動信息服務和電子商務服務的毛利率和營業收入均出現了顯著下滑。
從財務數據看,2022年銀之杰的營業收入和毛利率都有明顯的下滑。在其三大業務板塊中,營業收入占比最高的移動信息服務業務同比下降3.62%,電子商務服務業務同比下降了19.51%。更為嚴重的是,銀之杰整體毛利率早已出現了大幅度下滑的趨勢,從2014年的50.39%跌至2022年的24.31%。
具體來看,銀之杰金融信息化業務領域的收入從2020年的2.16億下滑至2022年的1.58億,毛利率也由51.24%跌至36.77%,這一下滑趨勢令人擔憂。
移動信息服務業務方面,也表現疲軟。2022年,該業務收入達到5.91億,同比下降了3.62%。
值得注意的是,銀之杰子公司億美軟通在2021年的業績已大幅下滑,營業收入為6.14億元,同比下滑了17.50%;凈利潤為虧損6,886.81萬元,毛利率為7.76%,同比下滑了5.26個百分點。因此,億美軟通的1.52億的商譽被全額計提減值損失。
另外,銀之杰投資的智帆金科、易安產險、華道征信等均出現嚴重問題,更加劇了銀之杰的財務壓力。其中,智帆金科進行了大規模裁員,業務也陷入停滯,銀之杰的3000萬元投資告別市場。2021年,銀保監會決定延長易安產險的接管期限一年,銀之杰投入的7864.43萬元被全部計提為減值損失。
面對業績不振,銀之杰開始了新的熱點故事。布局跨境電商,然而,電商業務同樣表現不佳,2022年電商業務收入為3.67億,同比下降了19.51%。該業務的主要收入來自全資子公司安科創新的跨境電子商務業務,以家居安防和智能家居產品為主。在亞馬遜平臺的營業收入為1.81億元,同比下降14.60%。
對于投資者而言,銀之杰的未來路線圖似乎略顯模糊不清。面臨著公司全線業務的衰退,以及其投資的子公司億美軟通、易安產險、華道征信以及東亞前海證券等公司各自經歷業務停滯或大規模裁員的困境,銀之杰的未來走向亟待解答。在這種全方位的業務挑戰中,市場不禁在期待一個明確的答案,以解答關于銀之杰未來發展的疑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