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年中,中國經濟走出疫情影響后的首份“半年報”出爐。
國家統計局7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經初步核算,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長6.3%,較一季度提高1.8個百分點,上半年累計,實現GDP同比增長5.5%。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總的來看,上半年,隨著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宏觀政策顯效發力,國民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付凌暉指出,上半年5.5%的經濟增長是結構改善、動能優化的增長。從需求來看,經濟增長由去年的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轉為今年的以消費和投資拉動為主,尤其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明顯增強。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77.2%,均明顯高于去年水平。
投資方面,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3.8%,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7.2%和6%,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7.9%。付凌暉認為,從走勢來看,房地產投資還會處于低位運行,但隨著房地產市場調整逐步到位,會逐步回到合理水平。
從生產來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經濟增長由去年以工業推動為主,轉為服務業和工業共同推動。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1%,高于第二產業貢獻率。
失業率方面,6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2022年以來最低水平,而青年失業率錄得21.3%,連續三個月創2018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對此,付凌暉認為,從歷史規律來看,隨著畢業季過去,年輕人逐步找到工作,8月份以后會逐步下降。
最近一段時間,穩增長政策開始發力。
6月中旬起,央行接連下調7天期逆回購利率、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等主要政策利率各10個BP。
7月10日,央行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去年“金融16條”中有期限限制的兩項政策,延期至2024年末,加大“保交樓”金融支持。
更多的政策也在醞釀之中。國務院總理李強7月6日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表示,要注重打好政策的“組合拳”,圍繞穩增長、穩就業、防風險等,及時出臺、抓緊實施一批針對性、組合性、協同性強的政策措施。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局長寧吉喆在參加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季度論壇時建議,要將經濟恢復的不平衡問題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防止悲觀預期和緊縮效應的自我實現,防止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出現經濟螺旋式收縮。
“鑒于2023年已過半,政策發揮作用最早要三季度,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非常重要,政策出臺宜早不宜遲。”寧吉喆指出。
在政策工具方面,不少分析認為,在當前總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正在下降,因此建議政府在財政政策上繼續發力。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應加快今年新增專項債額度的發行進度,同時盡快動用專項債結存限額空間。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應該依靠中央政府加杠桿,當前不應再擴大地方債。
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參加“全球財經論壇”期間也建議,增加1.5萬億?2萬億元財政赤字,主要用于對中小企業的費用進行階段性補貼。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