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我與家人開啟了7天4城眾多景點快節奏觀景之旅。在出行人數創疫情以來新高的情況下,我們沒有遭遇堵車之苦,順利完成了預期的打卡任務。究其原因,發達的高鐵+地鐵系統起到了關鍵作用:高鐵讓我們在50分鐘到2個半小時不等的時間內,即可從一個城市準時、快速地抵達另一個城市;地鐵則讓我們方便、高效地從某個城市的一個景點轉向另一個景點。
與現有其它交通工具相比,高鐵與地鐵具有一些共同特征。這些特征也恰恰是它們的優勢之所在,梳理下來,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速度快。高鐵最高時速為300-350公里,地鐵最高時速為120-160公里,這種速度與其替代交通工具火車、出租車相比,優勢是非常明顯的,非常適合現代社會快節奏工作、生活的需要。
二是運量大。高鐵一般掛8節車廂,定員576人。相比之下,地鐵少有座位,可以容納更多人。例如上海地鐵9號線,列車采用6節編組A型列車,定員310人/節,一列車大約能運載1860人。遇到高峰期,還會擠進更多人。中國有14.1億人,其中絕大部分在城市。上下班時段、周末、節假日,往往到處人滿為患。高鐵、地鐵高運客量,就特別適合中國國情。
三是時間準。大家上下班、外出旅游或公干,最頭疼的是不能準時抵達。飛機延誤、汽車擁堵現在已成家常便飯。在這種情況下,高鐵與地鐵準時性高的優點就顯得特別突出。除了臺風、地震等極端情況外,高鐵與地鐵可以保證出行人準時抵達自己的目的地。這對于時間觀念強、厭惡不確定性的現代人來說,彌足珍貴。
四是頻次高。地鐵一般以分鐘為單位安排發車,高鐵一般以10分鐘為單位安排發車,這種頻次對于市區通行和跨市通行來說已經非常高了。幾乎可以說是隨到隨走,非常方便。出行效率提高,可以減少出行人路途時間與體力消耗,這自然會受到他們的歡迎。高頻次還意味著同一時間內可以安排更多的乘客,在我國出行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此舉無疑非常契合實際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他們除了追求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攀升之外,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顯著。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周末或節假日帶家人出去旅游的人越來越多。
以前,限于交通條件,城市居民在休閑時大多只能在市內公園轉轉。隨后,買車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的出行半徑就一下子擴大了。不過,周末時間也只能在三五百公里范圍之內跑一跑,否則,就是疲于奔命,會太辛苦。可有了高鐵之后,情況就不同了:其超高速度拉近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坐上高鐵,即便是到千里之外過周末,也不再是多困難的事情。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休閑場所和景點越來越多,周末或節假日市民再也不總是呆在家里了。即便不去外地,也會到市內各處走一走、看一下。這時地鐵就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修地鐵的城市越來越多,已經有地鐵的城市地鐵線也都在不斷延伸。地鐵正在悄悄改變著城市居民的出行習慣:開車的人慢慢在減少,公交車也越變越小。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高鐵+地鐵模式正在悄悄改變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生活空間空前擴大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變得越來越容易實現;一家人在一起也不再局限于家中,還可能在千里之外的某個風景名勝處;都市人不再只是受困于“眼前的茍且”,他們有了更便利的條件去享受“詩和遠方”。
高鐵與地鐵的存在,猶如人體之血脈,它們快速流淌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各個角落之間。在它們的影響下,其周邊區域不僅有了生機與活力,更有了希望和明天!
責編:朱雨蒙
校對:陶謙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系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點擊關鍵字可查看
潛望系列深度報道丨股事會專欄丨投資小紅書丨e公司調查丨時報會客廳丨十大明星私募訪談丨港版“淡馬錫”迎首任CEO!年底開展投資,鎖定這四大賽道丨重大變革!香港擬推“臺風不停市”,休市一天損失多少?來看這本賬…丨港股大漲!牛股8天暴漲274%,帶火醫療保健板塊…丨普京談普里戈任墜機事件:“調查人員在遇難者遺體中發現手榴彈碎片” 丨果然火爆!多項數據已超疫情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