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消費輿情熱點,預制菜銷售不夠透明、共享按摩椅設置不合理、智能電視“套娃”收費等案例涉及的消費維權問題較為突出。
“掃一下二維碼”在餐廳點餐、景區入園參觀等餐飲、文旅領域的消費過程中已十分常見。然而,在掃碼消費過程中,涉及強制掃碼關注、消費者隱私數據保障等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今年7月,“去餐廳吃飯盡量不要掃碼點餐”“掃碼點餐泄露電話號”等話題登上網絡熱搜榜,有消費者反映,自己在點評網站評價菜品口味一般后,接到了商家要求修改評論的電話,質疑其電話號碼在掃碼時被泄露給了商家。
今年4月,工信部曾通報掃碼支付新騙局。三季度以來,部分地方網信辦、市場監管局等部門約談問題企業、發出“掃碼”消費提醒,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6月,針對掃碼消費中存在的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 “反對強制關注公眾號”的消費監督工作。北京等地還出臺了掃碼消費服務違規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規指引等文件,規范掃碼消費服務。
輿論認為,要解決消費者在“掃碼”上的侵權隱憂、發揮掃碼消費在提升消費體驗上的正向促進作用,還需平臺方及商家在獲取消費者消費數據時,做到“采之有界,用之有度,護之有責”,并且,商家必須重視消費者保護隱私的正當權益訴求,為不愿意或不能“掃碼”的消費者提供相應的服務。有關部門要嚴格規范二維碼使用管理,完善監管模式,讓不良企業不敢以身試法,同時,還需不斷完善投訴渠道和線上調解糾紛機制,方便消費者維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