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介紹,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0.8萬億元,外貿進出口平穩運行、積極向好。
就在同一天,第134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開幕新聞發布會在廣州廣交會展館舉行,公布本屆廣交會于10月15日至11月4日在廣州分三期舉辦的消息。
而本屆廣交會進口展參展企業650家中,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參展企業占比也60%。
近年來,唱衰中國外貿的聲音不少。
分析這種現象,一方面,需要看到,全球經貿增長乏力,各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必然導致外需走弱。另一方面,一些國家保護主義抬頭,歐美發達國家以去風險為名大搞脫鉤斷鏈,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的確對我國外貿產生了壓力。
但是,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
歐美等發達經濟體是中國外貿的主要傳統市場,近年來,我國對歐美的進出口出現了下滑態勢,這也是唱衰者一個所謂的理由。但是根據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數據,以人民幣計,前三季度,我國對歐盟、美國等傳統市場進出口降幅收窄,這是有望止跌企穩的信號。
更重要的是,在我國外貿的大盤子中,新興市場的地位已經日益顯赫。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同比增長3.1%,占進出口總值的46.5%。
今年是一帶一路十周年,如果目光放長遠一點,就看得更為清楚。十年來,中國與共建國家的進出口規模由2013年的10.11萬億元攀升到2022年的18.95萬億元,累計增長87.4%,年均增速達到7%。
“一帶一路”十周年,審視以上數據,人們會對“一帶一路”在中國外貿中的角色和地位有一個全新的判斷。
中歐班列、雅萬高鐵、中老鐵路、蒙內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科倫坡港口城……短短十年,“一帶一路”的當年愿景正在逐一成為現實。即使遭遇了一些誤解質疑,乃至歪曲、抹黑,但我國與共建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的事實說明,“一帶一路”就是一個互利共贏的平臺。
在高企的貿易數據的背后,還應該看到一個亮點。受益于中國強大的基建能力,當下,貿易的便利和暢通讓中國與共建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合作更加緊密。在產業鏈和供應鏈方面,中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深度融合、嵌入,意味著雙方的抗風險能力都得到了明顯增強。
西方國家習慣用零和博弈的視角看待自己和其他國家的競爭。目前中國和歐美貿易的降幅雖然在收窄,但從歐盟威脅對中國新能源車開展反補貼調查的言行來看,未來中國和歐美傳統市場的經貿關系仍然難免受到政治化干擾。
面對這一情況,中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持續增長的成績就是對沖這種不確定壓力的有力工具。
展望未來,中國發展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經貿關系還有巨大的潛力可挖。突出表現在,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水平還可以提升,數字經濟等經濟增長新動能需要培育。
只要能夠與共建國家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所倡導的理念就會越來越深入人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