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成功舉辦,多位專家、學者、創業者、技術“達人”等分享了自己與深圳這座城市雙向“奔赴”的故事。吸引人才、成就人才這個話題再次引發關注。
從各行各業的人才分享中,記者明顯地感受到,創新、包容、市場等均是吸引這些人才來深圳發展,與城市互相成就的重要因素。深圳未來的發展,仍需繼續堅持,并進一步強化上述優勢,海納百川,廣納各方英才,成為城市吸納人才、人才推動城市發展的優秀樣本。
有專家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人才,比較注重人才評價體系、人才優惠政策、創新發展環境、營商發展環境、生活配套環境等方面。他認為,在吸引和成就人才,促進城市發展方面,深圳可以繼續鞏固提升。
深圳:一座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的樣本
記者在上述人才論壇現場,有幸聆聽了各行各業嘉賓的演講。嘉賓們紛紛結合自身經歷,向聽眾講述了在深圳這片創新創造的熱土上成長成才,書寫事業新篇章的故事,他們都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案例。
南方科技大學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朱健康在論壇上談到了自己的體會。他表示,深圳確實是一個創新人才聚集的地方,這里有很多像他這樣做學問的人,也有不少創業、做產業的創新人才。
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1月,朱健康加入南方科技大學擔任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朱健康33歲時在美國受聘為正教授,42歲時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是國際著名分子遺傳學家、植物生物學家。
創新一般也體現在一座城市的活力方面。當天論壇現場,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也現身,顏寧此番擔任嘉賓主持。顏寧表示,深圳是一座夢想之都,在去年一年里充分地感受到了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無與倫比的速度、活力以及效率。
事實證明,創新和市場化的土壤有助于激發普通人的創新意識,解決消費者痛點。對于這一點,奈雪的茶創始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彭心深有感觸。
彭心在論壇現場分享了其創業時的心路歷程。她表示,在其2010年來到深圳的時候一邊工作,一邊也有一個自己的小小的夢想,就是希望有一份的事業。她表示,可能很多女生都跟她一樣,希望開一家屬于自己的茶飲店、烘焙店、咖啡廳、花店。她表示,因為她是一個特別喜歡喝茶的人,工作之余經常會和朋友們去喝茶,而且她也非常愛喝奶茶,但是在那個時候,她發現基本沒有一個可以跟朋友在店里坐下來好好休息的這樣的一個品牌、一個地方,產品也總是不如人意,沒有真正自己非常喜歡的產品,這個時候就會覺得在這一塊有些事情可以做。
除了上述因素,包容,對于一座城市而言,也是吸引人才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對于深圳更是如此。在深圳,不論你來自哪里,“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樣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這樣的土壤之下,給了各種不同人才充分施展拳腳的機會。
就在當天論壇現場,兩位來自深圳技師學院的“00后”教師陳新源和羅凱,講述了2022年在世界技能大賽舞臺上一路“過關斬將”,實現中國在云計算項目、3D數字游戲藝術項目金牌零的突破的故事。資料顯示,世界技能大賽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其競技水平代表了當今職業技能發展的世界先進水平。
吸引人才永不停步 深圳需再接再厲
值得注意的是,同很多事情一樣,在吸引人才,與人才互相成就的道路上,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城市,都應該有永不停步、再接再厲的精神,不斷推升各項硬環境和軟環境,這一點深圳也不例外。
對于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讓人才和城市實現雙向成就,雙向“奔赴”,專家和學者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朱健康在論壇上認為,在吸引人才方面,深圳已經做得比較好了,還要繼續從世界各地把優秀的人才吸引過來,不光是從全國各地。他認為,吸引過來之后,要給予必要的支持,把人才用好。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興賀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作為人才,比較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才評價體系,尤其是對于產業人才、科技人才而言,人才的評價體系機制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不要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要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
二是人才優惠政策,比如高層次人才、頂尖科研人才、海外人才以及高收入群體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是否落實,其他創新創業人才、青年人才等獎勵補貼;
三是創新發展環境,尤其是科技人才和創業人才,產學研融一體化的產業創新體系是否完善,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是否順利,從想法到產品的通道是否暢通,產品的知識產權是否得到保護;
四是營商發展環境,尤其對創業人才、企業家而言,產業扶持政策、企業準入、辦公場地以及企業稅收、市場競爭環境等是否有利于降低企業經營成本;
五是生活配套環境,對人才而言,是否擁有一流的醫療、教育資源、國際化社區以及文化休閑的設施和場所等,境外人才的出入境便利化等。
在吸引和成就人才,促進城市發展方面,劉興賀認為,深圳可以繼續鞏固提升:
一是繼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著力破除限制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各方面人才建功立業創造優良條件。
二是繼續貫徹落實現有人才政策,聚焦深圳20+8產業集群、現代服務業,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不唯地域引進各類人才。
三是繼續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從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產業發展的全鏈條、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出發加大改革力度,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四是繼續優化完善人才服務體系,在人才住房、教育、養老、醫療等領域,增加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供給,讓人才除了奮斗無“后顧之憂”,將深圳打造成為理想之城,讓每一個人才來深圳都能夠圓夢。
校對:高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