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經濟確實是在恢復,還在過程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提振信心。”11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由《財經》雜志、財經網、《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財經》年會2024: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李揚指出,非金融部門的杠桿率經歷了幾年低迷,今年三個季度連續上升,“杠桿率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被人們關注之后,幾乎就成為了負面的詞,杠桿率上升意味著風險加大,意味著經濟過熱等等。但是這三個季度的杠桿率上升告訴了我們不同的故事”。
“我們對于債務的增長問題應當有兩面的看法,債務增長過快肯定是有風險,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借債,它反映的是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今天的主題——信心不足。”他提到一個結論:宏觀杠桿率雖然上升,但主要是由于分母,名義增速下滑所導致,形成被動加杠桿率。
“在談到解決債務的方法的時候,如果僅就討論債怎么還?那是出路不多。但如果想,對應有很多的資產,我可以通過資產變現來還債,這樣中國回旋的余地就很大,所以我們的彈性、韌性就很大。”李揚表示。
他還提到,中國金融業總體呈現出向銀行業為主的體制“復歸”的趨勢,“這可能會是我們今后很長時間所面對金融發展的背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