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改變各行各業現有的業務架構。目前,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在金融科技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正在推動金融行業的創新與發展。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應用,金融監管機構也大力支持金融創新,鼓勵金融機構深化運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實現數字化轉型,打造健康的數字普惠金融生態。
近日,央行、科技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聯合召開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進會。會議明確,金融管理部門、科技部門和金融機構要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會議指出,金融管理部門、科技部門和金融機構要聚焦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和金融服務的短板弱項,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山西證券(002500)分析師范鑫認為,此次四部門聯合交流會進一步明確了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方向,即聚焦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做好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伴隨著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結合新的全球競合背景,中長期維度,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的落腳點將集中于科技創新方面,包括進一步暢通科技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提高科技企業信貸融資便利性。預計這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從中央到地方持續推進改革、引導金融資源流向的政策重點方向,亦進一步明確了經濟轉型階段,“科技”有望引領新的浪潮,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與推動力。
力碼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馬經緯分析認為,針對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要加大金融支持。以保險行業為例,要依托“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科技創新”,解決復雜數據的處理問題, 對科技領域的風險模型進行精算,推動保險對科技自主創新領域的保障。
事實上,科技創新在金融行業的廣泛應用,不僅提升了金融機構在智能客服等垂直業務領域的金融服務,還進一步賦能企業的精準營銷,提升了服務的運營效率。馬經緯認為,“金融機構使用AI等科技技術手段來提升運營效率至關重要。一方面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更精確地分析客戶需求,從而幫助金融機構實現個性化服務和精準營銷,大大提升客戶滿意度;另一方面,以力碼科技為代表的金融行業“新基建”類科技公司,將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的產品、銷售過程中及售后的一些經營服務整合起來,并“整體賦能”給下游銷售機構,使客戶能享受到無縫銜接的金融服務體驗,大大提升服務的便捷性”。
金融科技創新已成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
會議指出,推動完善包括信貸、債券、股票、保險、創業投資、融資擔保在內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強度和水平,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金融力量。
科技企業需要金融活水的澆灌,反過來金融也受益于科技發展驅動下的創新。科技保險、融資擔保、創業投資等金融服務質效不斷提升,為探索科技金融新路徑、新模式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支持金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金融科技創新已成為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各金融機構也是紛紛在科技創新方面進行部署,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等技術帶來的業務效能的提升。
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AI等科技概念板塊一度逆勢上行,引發市場關注與資金追逐。截至2023年11月22日,北證50的11月累計漲幅達26.75%,年累計漲1.38%,較萬得全A實現超額收益3.63%,在較為低迷的市場環境之下表現亮眼。
范鑫認為,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等概念不僅在我國市場反復“躁動”,亦在全球資本市場中呈現出“濃墨重彩”的一筆,如AI需求火熱帶動了美股科技股盈利上行,成為加息環境中推動美股表現強勁的重要來源,在AI引發的新的全球浪潮之下,我國面臨的國際競合環境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使得加快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
馬經緯指出,面對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應堅持“科技向善”,以助力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現金融普惠為目標,推動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為金融行業提供更加落地、更穩健的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特別是保險行業,首先,保險科技可以助力解決復雜數據的處理問題,拓展保險產品的可保邊界,將更多科技創新活動容納進來,提供風險保障;其次,科技能提升保險服務的用戶體驗,通過個性化、一體化、便捷化的保險服務體驗,驅動企業對科技保險的了解、購買和使用。
科技賦能金融行業,主題創新成關鍵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實現“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科技部門和金融機構多措并舉加強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持續加大、廣度迅速拓展,科技金融正成為支持創新的“潤滑劑”。數據顯示,截止2023年6月末,高技術制造業連續3年保持30%以上的較高增速,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連續3年保持25%以上的較高增速,全國“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連續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科創票據、科創公司債券發行規模持續擴大,17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這無不證明金融機構在利用科技創新手段持續加大金融資源投入、提高金融服務的精準性方面做出的成效顯而易見。
此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關于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對保險公司投資滬深300指數成分股和科創版上市普通股票的風險因子進行了調整,并要求險企加強投資收益長期考核,這也意味著,監管層進一步加強引導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國際級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型產業,也被視為險資支持資本市場的重大利好。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李慕涵、王國軍分析認為,《通知》降低了多個風險因子的資本占用并提高險企對于相應資產的投資意愿,從多個方面推動險資入市,釋放了大量長期、穩定的增量資金。此次規則調整釋放的保險資金主要有兩個流向:一是大盤藍籌企業,二是符合國家戰略目標的科創企業及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保險資金的規模性、長期性、穩定性將使其成為上述企業重要的中長期金融活水。
馬經緯認為,這樣的調整對中國保險市場的競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一是對保司償付能力方面的壓力會減輕,在保證償付能力充足率有保證的前提下,保司可以在產品結構和資產結構方面進行更好的優化調整。尤其是對于中小保險公司而言,他們長期受資本約束,發展受到限制,如今相對差異化、精細化的監管政策,可以推動中小保險企業積極發展,回歸保險本源,提供更優質的保險風險保障,尤其是長期保障型產品。二是指明險企資金的運用的方向,險資入市對資本市場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強,對于推動科技創新和保障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在他看來,自2015年起,全球保險領域信息科技應用快速發展,保險科技作為托生于保險主業的科技應用、模式創新,與保險市場的整體發展息息相關,國內保險市場近些年來發展迅猛,確保了足夠的深入空間,因此國內保險類企業在科技方面的行動也顯得更加迫切,在疫情催化保險數字化進程加速的大背景下,如何繼續布局保險科技與業務的深度融合,推動保險機構降本增效的同時促進保險業模式創新成為當前的主要任務。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