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錢穎一表示,要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才是信心的源頭,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才能好的市場經濟。
針對市場經濟和法治的關系問題,錢穎一說,“市場經濟的認識是一個逐漸深化演變的過程。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80年代,我們普遍認識,企業搞不好主要是管理問題,存在管理落后的問題。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的認識提高了,企業的根本問題是產權問題,而不僅僅是管理問題。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認識再度上升到新階段,產權背后存在一個法治問題,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才能好的市場經濟。而如今,探討問題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問題,就是要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這才是信心的源頭。”
12月2日,由聯辦集團、和訊、巨浪視線聯合主辦的“尋找中國經濟的信心之源:財經中國2023年會暨第21屆財經風云榜”在北京舉行。錢穎一在大會演講中表達了上述觀點。
對于法治內涵的兩個重要特點,錢穎一表示,一是法治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個人權利,保障個人自由,所以自由是平等的前提,所以自由要放在平等的前面。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曾經講過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中,那些把自由放在平等之上的國家,與那些把平等放在自由之上的國家相比較,前者在平等方面要比后者在自由方面做得更好”。這是他基于20世紀歷史經驗的一個經驗觀察,所以也佐證了要把“自由”放在“平等”前面,這是百年經驗的事實支撐的;
二是關于規則的明確性與民眾的合理預期,說明法治對于市場經濟的作用還不僅僅是法律具體條文的內容,而是規則的明確性,或者說規則的非任意性,它的重要性。這個對民眾的預期非常重要,因為市場經濟不同于計劃經濟最關鍵的點就是市場是一個民眾參與的、分散決策的過程,所以民眾的預期是他決策的前提。只有在規則明確的條件之下,民眾才會有合理的預期。如果是普遍性違法和選擇性執法的話,那么就會導致規則的任意性,民眾就不可能有合理的預期。所以市場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很好地運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