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由聯辦集團、和訊、巨浪視線聯合主辦的“尋找中國經濟的信心之源:財經中國2023年會暨第21屆財經風云榜”在北京舉行。
隨著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理念在近10年間的快速發展,ESG的重要性被廣泛普及,關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績效的價值理念,是衡量企業或公司投資策略中的可持續性和道德影響時的關鍵因素。以投資人為主的利益攸關方對ESG的關注日趨提升,而ESG對上市公司估值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在由貝恩公司全球專家合伙人劉洋主持的“向上向善—ESG演變及未來”圓桌論壇中,海爾集團首席品牌官王梅艷、SAP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營銷官劉秋美、華熙生物企業事務與傳播副總裁朱思楠、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巖就該主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目前,已經有企業將ESG融入到企業的戰略當中,打造經濟發展與社會效益共同的綠色增長模式。
海爾集團首席品牌官王梅艷表示,海爾創立于1984年,通過持續創業創新,海爾家電已經走進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服務了10億以上家庭和用戶。作為一個全球化品牌,海爾基于共建生態、價值循環、永續發展三個原則制定了ESG戰略。具體而言,海爾將企業自身和各利益相關方連接到一起,搭建了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助力ESG全流程落地;積極思考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如何統一,短期和長期如何達成目標;ESG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考慮到如何長期助力于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華熙生物企業事務與傳播副總裁朱思楠則認為,ESG并不是一個品牌,也不是一個宣傳的噱頭,過去很多人可能會講ESG就等于是減排、零碳,或者是講社會責任。而華熙生物將ESG歸結為三個可持續:做到產品的可持續、經營管理的可持續和社會的可持續。基于三個可持續,集團無論從前端業務上,還是后端的研發和生產體現,抑或是在全球供應鏈上的布局和業務布局下和所有社區發生的關系上,都會體現ESG的理念。所以ESG是一個長遠的、具有戰略性的東西,并不等同于一個傳播的內容。
在SAP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營銷官劉秋美看來,企業的低碳轉型跟數字轉型是雙軸轉型,兩匹馬車間互相影響,甚至會加快整體數字化轉型,因為整個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就是數據底座。未來企業都必須要建立數字化的ESG管理平臺,獲取精準、透明的碳足跡數據,讓碳資產可以看到、可以計算、可以管理,達到雙軸引擎。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巖長期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管理,近幾年重點關注國內企業ESG的生態和發展趨勢,希望培養更多相關人才,他表示,通過企業ESG體系的構建,可以用最小的經濟代價更好的系統性合規。投資者也可以在ESG中規避政策風險,評價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和企業的合規程度。
目前中國ESG實踐正處于發展初期,產業也意識到治理絕非一日之功,隨著國內各個領域對ESG的關注程度和接受程度不斷提高,尤其是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ESG在中國的發展將如何步入快車道?
王梅艷發現,ESG逐漸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海爾旗下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出了一個智慧能源管理平臺,通過新能源、智碳管理等全流程解決方案助力合作伙伴和產業園區綠色發展,幫助他們實現降碳、零碳、甚至負碳。現在這個平臺賦能了18個工業園區,55個互聯工廠,帶動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參與、踐行ESG戰略。希望未來大家共同努力,把ESG戰略融入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過程中,助力整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而朱思楠則希望,中國的企業關于ESG要從被動的管理,將意識變為主動管理,由主動管理ESG的風險,變成引領ESG的理念或者成果。正如目前華熙生物樹立了400多個自身的ESG管理指標。在這400多個指標當中,需要整個公司從上到下幾乎涵蓋了所有部門共同完成,這不是某一個部門或者只有管理層能做到就可以,需要全公司的支撐。除公司以外,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皆如此。當中國的市場主體都有這個意識,才能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在劉秋美的觀察中,企業的減碳跟發展必須要合二為一,企業需要把可持續發展融入到自身的核心戰略。我們認為未來的ERP是“人財物碳”一體化的,企業需要將碳數據作為與人、財、物一樣重要的元素,納入企業資源管理范疇,轉向“人財物碳”四大要素一體化協同管理。
談及如何推進ESG在中國的健康發展,李巖表示,國外的ESG發展已經經過100年的時間,而我國僅有20余年,相當于在市場強烈需求下倒逼企業構建ESG,因此,中國企業ESG的質量整體上亟待提高。從政府端,會不斷提高ESG的要求,推出符合中國發展的ESG政策,促進企業及時地適應、轉化和合規;從企業端,ESG是一個非財務指標,它一定要為企業的經營服務,而不是為ESG而ESG,因此企業需要構建更符合規范的ESG體系,讓ESG逐漸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部分;從評價機構的角度,需要不斷提升業務深度和專業知識,能夠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詳盡的ESG評級報告,促進中國ESG發展;最后,從市場和投資者角度,ESG體系需要能夠在市場發揮作用,能夠被投資者認可,才能夠轉化為企業的價值和企業的競爭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