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指導,《財經》、《財經智庫》、財通匯主辦的“2023全球財富管理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增長與開放”。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助理總裁丁振寰表示,第三支柱應實現普惠性,金融機構要努力為第三支柱創造出一個穩健收益的產品,實現長期超越存款的穩健投資收益,才有一個持續性的發展機會。
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助理總裁丁振寰
他表示,如果單從社區來看,社區養老推出以后,很多高端客戶對自己養老品質有很高需求,我們提出的“活力養老”得到很多客戶的響應。未來的挑戰在于,如果從第三支柱視角看,需要實現普惠性,因為所有人都有養老的需求,不是所有人都能住得起高品質的社區,怎么樣提供一些中等的標準化產品,一些普通收入的老人在里面也能享受一些服務,我覺得這可能是將來的一個挑戰。
基金過去很多年平均收益挺高的,遠遠戰勝滬深300,但它一個缺點是回撤大,回撤多老百姓(603883)受不了,等于虧的時候賣了,高點買入,老百姓配置策略無法適應資本市場。我覺得在這方面,如果不買保險,要想賺高的投資收益,國家需要提供一個更好的產品或者更優化的幫助大家解決證券化投資的方案。
促進金融結構的變化,要進證券市場,長期進入證券市場的前提是大家在里面體驗感很好,既能掙到錢,又要體驗好,將來第三支柱,金融機構要努力創造出一個穩健收益的產品,同時又能超過存款收益,才有一個持續性的發展機會。
以下為發言實錄:
丁振寰:感謝主持人,咱們的主題是第三支柱,我稍微展開一下,結合第三支柱和養老社區談一點看法。
第三支柱按照國家金融總局的定義,包括免稅的和非免稅的,免稅的叫個人養老金,非免稅的叫商業養老金,當然還有一些沒有進入國家大的通道里的,比如養老社區、保險,甚至存款,有的人甚至買房養老,也都是為自己的養老做財富的謀劃。
從狹義上來講,免稅的無非是存款、理財、基金,再加上一部分保險,總額是一年12000。買保險的時候也有一部分可以走個人養老金12000額度,假如買一個10萬的保險,但有12000可以免稅,假設稅率比較高的話,相當于有一部分返稅了。還有一部分是沒有進入到稅優部分,這是廣義的第三支柱,它不在個人養老金的范圍里面。
如果單從社區來看,社區養老推出來也沒有幾年,很多高端客戶對自己養老品質有很高需求,我們提出的“活力養老”得到很多客戶的響應。這部分在市場上是很受歡迎的,保險公司在經營上也在探索怎么樣建立高品質服務的商業模式,目前來看,經營是比較不錯的,保險公司除了提供好的社區居住環境,在社區之內也提供各種活動,比如泰康社區,有很多舞蹈協會、書畫協會,甚至以前有一個老太太,八九十歲了領一幫老太太跳芭蕾舞,這是很令人震撼的活力養老。
同時還有健康管理方面的探索,新冠的時候,養老社區壓力很大,必須開發醫療方面的服務。保險公司在規模化經營、采購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所以能提供一些高品質的服務,而且融資成本相對低一些。
未來的挑戰在于,如果從第三支柱視角看,需要解決它的普惠性,因為所有人都會有養老的需求,不是所有人都能住得起高品質的社區,怎么樣提供一些中等的標準化產品,一些普通的老人在里面也能享受一些服務,我覺得這可能是將來的一個挑戰。
展開一點說,對于普通人的養老,未必一定住社區,社區當然是不錯的,可以選擇集體的生活,也可以選擇比較個人化的生活,最核心的是人活著錢別沒有了,這是大家主要的焦慮,在于你的投資組合能夠長期產生投資收益,長期產生投資收益,在社區里,我們公司是規劃了,買了保險,保險的分紅能夠覆蓋社區生活的成本。如果沒有這么大規模的資金,做一個普通的投資組合,要么存款,要么買理財,買小額的年金保險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說來說去,大家最關注的是證券投資組合能不能產生可持續的投資收益。
基金過去很多年平均收益挺高的,遠遠戰勝滬深300,但它一個缺點是回撤大,回撤多老百姓受不了,就退出,等于虧的時候賣了,實際上是一個配置策略的問題。我覺得在這方面,如果不走保險的路子,要想賺高的投資收益,國家需要提供一個更好的產品或者更優化的幫助大家解決證券化投資的方案。全世界為什么搞第三支柱,不要光以為就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有存款的需要,站在國家的角度,也有,國外的儲蓄率低,政府有動機給你稅收的激勵讓你儲蓄,咱們國家不存在這種情況,我們國家國民儲蓄率很高,國家拿稅收補貼你儲蓄沒有必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另外,我們國家交稅的人少,就6000萬,國家還有一個投資組合里投資收益是征稅的,中國不征稅,所以只能在個人所得稅上做文章,個人所得稅交的人就6000萬,只有一個辦法是把稅收的額度提高。還有,有的人今年交了明年不交,是不是三年打通,五年打通,一年12000,五年交60000,可以一次性交,也可以多年交,這也是一個思路,把這些技術障礙打通。
國外政府的激勵問題,第三支柱很重要的,可能是促進金融結構的調整,美國長期牛市產生的背景是大量的第三支柱的錢涌到股市,本質上是金融結構的調整。咱們在個人養老金方面,假設6000萬人,人均12000,加起來7200億,假設全進證券市場是不錯的,但我們在制度設計上一開始是金融結構中性的,可以買存款,也可以買保險,可以買理財,也可以買基金,金融結構上沒有偏向,讓你自己選擇,這體現了國家技術中性的選擇,倒是沒有錯的。但真正要做證券市場的投資,促進金融結構的變化,還是要進證券市場,進入證券市場的前提是大家在里面體驗感很好,既能掙到錢,又要體驗好,將來第三支柱,金融機構要努力創造出一個穩健收益的產品,同時又能超過存款,才有一個持續性的發展機會。
我就分享這些,謝謝!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