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潤下滑近85%,頭部券商海通證券(600837)因此備受關注,市場上不乏掉隊的質疑。業績持續下滑的同時,海通證券還頻繁被監管點名。
也正因為保薦履職不到位、盡職調查不審慎等頻頻出現的問題,海通證券已多年居于B級評價。
頻繁被監管點名 保薦質量遭疑
事實上,今年開年首月,海通證券便因保薦不盡責、擅改招股書等投行業務違規行為兩次遭監管處罰。
1月5日,深交所對海通證券下發監管函,并對兩名保代通報批評。深交所認為,在沃得農機IPO保薦項目中,海通證券存在未就實際控制人所持股權凍結情況持續履行盡職調查職責并及時向深交所報告、對關聯方資金拆借披露的準確性未予充分核實、未對發行人會計基礎不完善及內部控制不規范的情況予以充分關注、未經同意改動招股說明書等違規行為。
1月29日,海通證券被上交所下發《紀律處分決定書》,上交所經現場督導發現,海通證券存在首發保薦業務履職盡責明顯不到位、投行質控內核部門未識別項目重大風險及對盡職調查把關不審慎等缺陷。
2023年,海通證券更是多次因IPO保薦違規問題收罰單。2023年6月15日,上交所披露對海通證券予以監管警示的決定,海通證券在作為惠強新材、明峰醫療、治臻股份申請首發上市項目中,存在對重要審核問詢問題選擇性漏答,對發行人的收入確認、存貨、采購成本、資金流水和研發費用等核查不到位等違規情形。同年11月,海通證券又因在沃得農機項目保薦中未勤勉盡責履行相關職責,被證監會采取警示函監管措施。
Choice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海通證券首發保薦項目共96起,而其中撤回并終止的項目便多達19起,撤否率達19.79%。
而在上市后的持續督導期內,海通證券同樣問題頻發。如2023年11月,海通證券和中航證券在發現超卓航科存放在招商銀行(600036)的超募資金存在資金使用情況披露不真實、銀行存款處于凍結狀態的情況下,未及時開展有效調查和監督,被上交所予以監管警示。
自2021年5月以來,證券公司“白名單”已公布8次,而海通證券卻連續不在名單之內。自2021年評級從AA級降為BBB級后,海通證券評級便維持至今。
業績持續下滑 多項主營業務營收下降
而在業績方面,海通證券也是有苦難言,連續兩年下滑。2023年營收229.53億元,同比下滑11.54%,實際上較2021年營收已近乎腰斬。凈利潤10.08億元,較上年同期65.45億元下滑比例高達84.59%,已不足2021年的十分之一。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4月7日,已披露年報的26家券商中,海通證券營業收入規模排名第九,而在2021年海通證券以432.05億元的規模位居第二,僅次于中信證券(600030)。2021年,海通證券凈利潤規模位居第三,僅次于中信證券、國泰君安(601211),2023年卻掉出前十,位列18。
也正是業績方面的不盡人意,作為頭部券商的海通證券才會讓外界產生“掉隊”的質疑。
具體來看,財富管理、投資銀行、資產管理三大業務收入降幅均超過10%,同時該三項業務毛利率也較上年同期分別減少39.2%、9.51%、3.29%。
海通證券解釋稱,受市場波動和歐美央行大幅加息影響,公司境外金融資產估值下降幅度較大,境外利息支出大幅增長;公司部分業務收入同比減少;因上年比較基數較小,公司信用資產減值撥備同比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海通證券凈利潤大幅下滑,主因或與子公司海通國際控股有關。數據顯示,海通國際控股是海通證券9家子公司中唯一虧損的一家。
截至2023年末,海通國際控股收入-15.75億港元,凈利潤虧損81.56億港元。2022年,海通國際控股虧損56.38億元,兩年凈利潤虧損合計約130億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