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訊,長青集團(002616)(002616)近日披露的2023年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39.66億元,創下上市以來的最高紀錄。在計提了大額非付現成本后,公司歸母凈利潤仍達1.59億元,同比大增108%。此外,公司銷售毛利率連續3年上升,2023年達到21.41%,同比提升4.58個百分點。
分業務來看,2023年公司發電量達到37.81億千瓦時,實現售電收入20.32億元,同比增長20.46%。同時,公司構筑的“第二增長曲線”供熱收入持續攀升,全年達18.21億元,近四年(2020年—2023年)年復合增速高達26%,增長動能顯著。
在業績向好的同時,公司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元(含稅),股利支付率達46.66%。
業績逆勢高增 供熱業務“第二增長曲線”效益凸顯
據了解,長青集團自2004年進入環保熱能行業以來,市場影響力逐步提升。不僅是A股市場上獨樹一幟的以農林生物質資源化利用為主攻方向的上市公司,同時,據東北證券(000686)研報,按2022年農林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排名,公司以491兆瓦的裝機規模位居全國第三(前二順位分別是國企央企)、民營企業第一。
事實上,受國家電力補貼發放不及預期影響,2023年無論是純發電還是熱電聯產的農林生物質企業均承受一定的經營壓力。但長青集團不僅營收創下歷史新高,歸母凈利潤翻倍,實現逆勢增長;同時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亦持續為正,2023年達到4.21億元;并在絕大部分可轉債尚未轉股的情況下,資產負債率不升反降,經營質量得到持續改善。
而有別于行業的業績表現,正在源于公司近年來所打造的“第二增長曲線”——供熱業務所產生的高效益與競爭力。
拆分業務來看,公司業務可分為以補貼為主的售電收入以及非補貼的供熱收入兩大類。2020年—2023年,公司供熱收入從7.34億元增長至18.21億元,占收入比從24%提升至46%,4年年復合增速達26%,遠高于售電收入13%的年復合增速,增長動能顯著。
2023年,隨著滑縣項目正式投產,長青集團運營的生物質熱電項目達到15個。同時,已投產的各項目通過持續與地方政府共同推進供熱工作等措施,使得運營效益得以大幅提升,有效緩解資金壓力。2023年,公司工業蒸汽用戶數同比增長32%,供暖量同比增長36.30%,同時度電燃料成本同比下降7%。
運營效率高、模式可復制的熱電聯產商業模式優勢顯著
從單一零部件閥門做到國內領先,到燃氣具整機做到外銷第一梯隊,再到進軍環保領域將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做到行業前列,長青集團業務雖歷經多次轉型,但總能做到行業前列,這與公司戰略眼光、風險管控優勢密不可分。
公司錨定低碳減排大方向,在投身農林生物質發電幾年后,管理層敏銳地察覺到發電高度依賴國家補貼的商業模式在未來是不可持續的,從而有意識地控制簽約項目的投資節奏,并積極尋找非電/非補貼收入來源,如工業供熱、民用供暖等。
不同于行業普遍遵循的就近選址原則,即單純考慮生物質燃料豐富的地區來減少成本的做法,長青集團在轉型初期即同時考慮用熱需求大或具備吸引供熱企業入駐的工業園區進行重點開拓,并通過向農民或經紀人有償收購的農作物秸稈、林業廢棄物等生物質為原料,保證燃料供應的同時兼具社會效益。2023年,公司通過農林廢棄物收購向農民轉移支付超12.43億元。
此外,在客戶選擇上,公司以業務特點有選擇性的挑選客戶類型,兼具穩定性與成長性。如下游供熱客戶,優先選擇造紙、化工、食品等剛需類行業客戶進行重點開拓,并盡可能尋找與公司現有項目匹配度高的客戶進行長期合作。
基于此,公司已投產的15個生物質熱電項目里,有14個滿足熱電聯產的要求,其中10個屬于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新增不新欠”的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08年建成投產的首個生物質發電項目山東沂水電廠,在發電時間到達82500小時不再獲得中央財政補貼的項目后,因成功實現熱電聯產、以熱為主的新模式,當期效益不僅未下滑,還成為公司現金流最好的項目之一;并且隨著二期工程建成投產,將成為當地工業園區的主要熱源,實現比生物質發電更好的凈現金流及效益。而這一成功轉型是可以在公司其他項目上推廣開的。
因此,得益于公司前瞻性布局與規劃,長青集團的商業模式呈現高效率與可復制的特點,使農林生物質項目逐步減少甚至不依靠電費補貼成為可能,為公司長期發展積蓄更多潛能。
技術突破推動行業迎來“第二春”
在我國的三大非水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熱電是唯一具有廢棄物處罝功能、唯一可以供熱、唯一穩定的綠色能源,是“雙碳”目標下不可或缺的力量,當前,相關支持政策持續頒布,生物質相關技術也在不斷突破,行業發展或將迎來“第二春”。
在2022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即提出“有序發展生物質發電,推動向熱電聯產轉型升級”。2023年10月,北京十部委聯合印發《全面推進新能源供熱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將推動生物質發電向熱電聯產轉型升級擺上臺面。此后,包括吉林、湖南等省均發布相關政策文件鼓勵生物質直燃發電向熱電聯產轉型。
近期,在京舉行的“生物質助力雙碳政策研討會”上,眾多院士專家更是提出“以地上生物質替代地下化石能源”,認為生物質通過整合可以成為負碳能源。而后者所指的正是通過BECCS(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實現,這是生物質能高效利用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的前沿領域,能將生物質燃燒或轉化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封存,實現負排放,有望成為應用前景廣闊的碳中和關鍵技術。
此外,國家對生物質發電補貼的支付已有實質性的改善,包括碳市場、CCER等市場機制亦在為業內企業碳資產開發和交易帶來新的盈利空間,推動行業持續向上。
長青集團作為農林生物質熱電領軍企業將持續受益,并通過持續加大非補貼收入占比、進軍綠色材料新業務領域等措施,在上升的市場中展現更大作為。
在經營層面,公司正將沂水轉型模式復制到公司其他項目上。明水、寧安等早期項目完成提標技改,提升了鍋爐的處理能力,為今后開展熱電聯產工作打好基礎。同時今年鐵嶺項目供熱規模正進一步擴大,賓縣項目供熱管網將全線貫通。優質供熱項目進一步擴容將帶來持續業績增量,且東北區域項目經營凈現金流有望得到大幅增加。
在戰略層面,公司以發電為主向非補貼業務為主的轉型已初見成效。從去年開始,公司試水以現有生物質熱電項目為基礎,與先進科研力量進行合作創新,協同發展綠色材料,向能源化與材料化利用并重的方向轉型升級,進一步拓寬公司收入渠道,持續向上發展,打開向上增長空間。
校對:祝甜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