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市保險公司業績數據陸續出爐。5月8日,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共有79家非上市財險公司披露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財險公司今年一季度的運行情況得以更全面展現。
記者統計的79家非上市財險公司財務數據顯示,這些非上市財險公司一季度實現凈利潤20.34億元,其中49家公司實現盈利、30家公司出現虧損。在承保端,披露綜合成本率指標的78家保險公司中,49家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超過了100%。也就是說,超六成財險公司在承保業務上存在虧損。
少量頭部險企拿走“大頭”
5月8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除去上市公司和上市保險集團子公司,目前已披露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79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20.34億元,2023年同期為30.65億元,盈利下滑明顯。
有人歡喜有人愁。具體來說,有49家財險公司處于盈利狀態,合計盈利27.49億元;其余30家出現虧損,合計虧損7.15億元。
盈利規模排在首位的,依舊是國壽財險,一季度國壽財險實現凈利潤8.5億元,可以說處于“斷層領先”的位置。其次是兩家“電力系”公司,鼎和財險和英大財險分別實現凈利潤2.85億元和2.29億元。虧損的保險公司中,國任財險為唯一虧損規模超1億元的公司,今年一季度虧損1.1億元。
財險行業的“馬太效應”非常明顯,從利潤端表現來看,盈利規模排前10的財險公司的凈利潤合計達到21.57億元,幾乎拿走了整個市場近八成凈利潤,剩下近70家財險公司爭搶剩余的兩成利潤。
談及行業盈利能力分化的原因,《中國保險業風險評估報告2023》提出:“近年來,車險行業整體性承保盈利,主要受外部因素影響,但保費集中度持續提升,中小公司市場份額縮小,利潤持續集中于頭部公司,多數中小公司經營虧損。”
對于中小財險公司,尤其是沒有太多股東資源的中小財險公司來說,該如何直面“殘酷的”市場競爭?財經評論員張雪峰表示,中小財險公司應該聚焦一些特色產品,通過精準定位某一特定領域的保險業務,如責任保險、科技保險等,深耕細作,形成專業化壁壘和核心競爭力。
中小公司承保、投資兩端承壓
投資收益和承保成本率是影響財險公司利潤表現的兩大重要因素。但今年一季度財險公司在這兩端都不輕松,一方面是低利率、權益市場震蕩導致投資收益承壓;另一方面是暴雪等災害頻發加大了賠付壓力。
從投資端表現來看,財險公司在投資方面仍然面臨較大壓力。79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中,有12家險企的投資收益率為負數。其中,投資收益率低于1%的財險公司有3家,分別是融盛財險、國任財險和錦泰保險,3家險企一季度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01%、-1.16%、-1.28%。
對于當前的投資環境,張雪峰表示,受利率下行的影響,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收益率可能會受到一定壓制,此外,股票市場的不穩定性和波動性也可能會影響保險公司股票投資的收益情況。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險企投資收益可能仍然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投資回暖可能需要時間。為此,險企需要密切關注市場變化,靈活調整投資策略,適時把握投資機會,降低投資風險,實現長期穩健的投資收益。
在投資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財險公司更傾向于從承保端要利潤。綜合成本率指標是財險公司用來核算經營成本的核心數據,包含公司渠道費用、賠付等各項支出,如綜合成本率高于100%,則代表支出高于收入,承保虧損。記者梳理發現,除了統計口徑不適用的勞合社,78家保險公司綜合成本率中位數為102.13%,78家保險公司中,49家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超過了100%。也就是說,行業內超六成財險公司都處于承保虧損狀態。
展望2024年下半年,險企的承保利潤是否將有望優化?廣發證券(000776)分析,自然災害損失回歸穩態和風險減量的持續推進有望推動賠付率逐漸優化,而費用率則因受益于監管高壓態勢所帶來的競爭趨緩有望下行。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