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1日,派生科技(300176)的實際控制人唐軍,因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操縱證券市場、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及虛開發票等多項違法行為,經終審裁定,二審法院維持原判,依法判處其有期徒刑二十年,并處罰金共計人民幣5150萬元。
時隔一個月,深交所針對派生科技2023年度業績增長、境外業務情況、壓鑄件業務毛利率水平、產品質量管理、客戶與供應商集中度、現金流狀況、往來款項處理及其他重要財務細節,向其發出了年報問詢函,明確要求公司及年審會計師對相關問題進行詳細說明和核查,以確保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凈利潤與現金流量變化幅度不同步
兩款產品毛利率變動不一致
據了解,派生科技主要從事鋁合金精密壓鑄業務,具體為研發、生產和銷售用于中高檔汽車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以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結構件等制造的鋁合金精密壓鑄件及其總成。
財務資料顯示,2023年,派生科技實現營業收入16.96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49.64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0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68%、45.67%、0.42%。
由于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變動幅度存在明顯的差異。深交所問詢函指出,結合公司所屬行業特點、公司業務模式、信用政策與結算方式、售價及成本變動等情況,量化分析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增長的原因及合理性,凈利潤與營業收入、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變動幅度不一致的原因及合理性。
按產品來看,派生科技傳統燃油壓鑄件收入為13.23億元,新能源壓鑄件收入為2.4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03%、34.15%;兩項業務毛利率分別為9.41%、13.55%,分別較2022年增長1.24個百分點、下滑8.54個百分點。
由于汽車行業當前正面臨市場下滑的風險,傳統燃油壓鑄件與新能源壓鑄件在毛利率變化方面呈現出明顯的不一致性,引發了深交所的關注。深交所要求說明前述兩種壓鑄件毛利率變化方向及幅度不一致的原因及合理性,公司針對新能源壓鑄件業務毛利率下滑擬采取的應對措施。
境外收入占總收入半數以上
產品質量問題被索賠
在2019年之前,派生科技的境外業務占比未超過三成。然而,隨著內銷收入的逐步減少,其境外業務卻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占比已超過五成,成為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2020-2023年,派生科技的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4.33億、5.95億、8.19億以及9.47億,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36.91%、46.23%、53.92%以及55.80%。
為此,深交所在問詢函中要求說明公司境外業務的具體地區分布、收入構成、主要客戶情況,應收賬款余額及期后回款情況,與以前年度是否存在差異。
除了境外收入增長的問題外,派生科技的產品質量存在缺陷被境外客戶要求索賠相關費用。資料顯示,因公司全資子肇慶鴻特向A公司供應的部分批次發動機前蓋油封孔存在錐度問題,致使車輛在行駛時發動機前蓋可能產生漏油情形,導致A公司需要更換發動機前蓋并對相關整車進行售后檢修,公司需要承擔由此產生的相關費用。
2023年8月23日,公司全資子肇慶鴻特收到A公司發來的郵件,郵件信息顯示“涉及產品數量為4144件,截止目前發生的費用約117萬美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公告中派生科技表示,除上述約117萬美元費用外,預計肇慶鴻特后續還將收到與整車相關的產品更換等費用。然而,截止目前派生科技仍未公布后續的具體維修費用。
為此,深交所問詢函指出,結合公司與A公司簽署的采購協議,說明公司與A公司就相關維修費用達成的具體方案,公司截至回函日已經支出以及預計后續需支出的具體維修費用情況。
銷售費用大幅增長
領取薪酬員工數遠高于在職員工數
根據2023年報數據顯示,派生科技的銷售費用為6,426.47萬元,同比增長108.89%;而當期的營業收入為16.96億元,同比僅增長了11.68%;銷售費用中,營銷服務費達到了5,303.78萬元,占銷售費用的82.53%,同比增長高達170.57%。
在營銷費用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公司內部的員工薪酬發放情況顯示,領取薪酬的員工數量顯著超過實際在職員工數量,且這一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
具體來說,2022年,公司領取薪酬的員工總數為3,688人,而實際在職員工的數量僅為2,668人,領取薪酬員工人數多出1,020人。到了2023年,這一差距進一步加劇,領取薪酬員工數量增至4,814人,而在職員工數量則為2,812人,領取薪酬員工人數相較于在職員工多出2,002人。
由于公司實際控制人唐軍已被依法逮捕,公司內部控制出現缺失,形成管理真空。在管理上,往往存在較高的道德風險隱患。在問詢函中,深交所要求說明營銷服務費的具體情況,包括具體咨詢事項、是否符合行業慣例,費用支付對象,交易對方與公司、實際控制人、5%以上股東、董監高是否存在關聯關系或可能造成利益傾斜的其他關系,
對于領取薪酬員工數多于在職員工數的問題,深交所要求說明公司領取薪酬員工數遠高于在職員工人數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并結合公司業務發展情況說明報告期內公司人員變動情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