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宋亦桐)5月27日,“布雷頓森林體系:過去80年與未來展望”國際會議暨2024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開幕,在“金融賦能科技創新”主題論壇上,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張曉慧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性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一般包括四個方面:新質生產力的標志是全要素生產力大幅度提升;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業升級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依托;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
談及金融在提升新質生產力方面起到的作用,張曉慧直言,金融的核心作用就在于優化資源配置,從而能夠促進要素的整合和協調,促進勞動者素質提升,促進各個市場主體要素流動,促進各個區域協調發展。
由于新質生產力企業不確定性更大、風險更高、回報周期更長,因此更需要“耐心資本”支持。“目前我國科創金融和科技創新融資的需求不太匹配,資金投入總額巨大,但存在結構性問題”,張曉慧認為,這取決于科技創新本身的特點,科技創新投入大、不確定性高、周期長,各類創新主體融資需求不一樣。我國目前融資渠道比較狹窄,以銀行類、信貸類間接融資渠道為主要的支持方式。金融供給結構和科技創新融資需求并不匹配,股權融資占比較低,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覆蓋不足,金融支持科創既不平衡也不充分。
張曉慧強調,支持科創企業要在資本市場和股權投資基金方面下功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完善創業板和科創板市場運行機制,優化差異化發行條件。活躍早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進一步加強創業板和科創板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面向科技前沿的金融支持力度;從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直接融資方面,首先緩解募資難,更重要的是“募投管退”要改進“投管退”這三個環節加強對科創企業的資金支持。
“在完善銀行對科創企業的支持方面也要多下一些功夫”,張曉慧進一步指出,需要從機制設計、配套制度、風險補償等諸多方面完善銀行對科創企業的支持。其次,要引入國有融資性的擔保公司、擔保風險補償基金,建立和完善風險補償機制,才有可能提高銀行支持科創企業的積極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