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據人民銀行主管媒體金融時報報道,近期存款向金融市場“分流”,引起廣義貨幣(M2)余額增速下行。
隨著機構投資者以及個人投資者積極投資長期國債,一部分居民存款和企業存款轉化為國債,市場流動性有所收斂,5月M2等金融數據或受較大影響。
2024年一季度,長期國債收益率震蕩下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年初的2.56%下降至2.29%,30年期國債收益率由年初的2.84%下降至2.46%。央行此前指出,長期國債收益率主要反映長期經濟增長和通脹的預期,同時也受到安全資產缺乏等因素的擾動。
報道稱,在實踐中,業界對利率是否合適多會參考“黃金法則”,即實際利率總體保持在略低于潛在經濟增速水平上。結合中國當前經濟潛在增長率來看,2.5%—3%是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合理區間。
4月以來,隨著國內各項經濟指標繼續改善,市場對經濟增長的信心進一步增強,長期國債收益率開始出現回升,3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重新站上2.5%。
報道指出,有機構投資者談到,當前,我國國債收益率走低主要是受市場供需關系、投資者行為等因素影響。部分市場機構為增厚收益,集中購買長久期資產,長期限債券需求顯著上升,短期內供給則相對偏少。“一些投資機構開始預期央行可能會通過購債行為向市場注入資金流動性以刺激經濟增長與通脹回升,于是它們計劃大手筆買入長期國債待漲而沽,但這反而會導致更大范疇的資金空轉。”有業內人士透露,隨著近期央行多次表態,其在公開市場開展國債交易操作是雙向的,并不是一味買入,也可以擇機賣出,市場預期已經出現了變化。
近日,超長期特別國債受個人投資者“熱捧”。5月22日,超長期特別國債(一期)首次上市交易,“24特國01”在開盤后交易異常活躍,兩度觸發臨時停牌。近期,多地銀行網點面向個人投資者銷售的超長期特別國債當天迅速售罄。
記賬式國債的交易價格會有市場波動,投資者買入后,可能因價格上漲獲得交易收益,也可能因價格下跌面臨虧損風險。特別是固定利率的長期限債券久期長,對利率波動比較敏感,過于短期化的投資行為更容易放大利率風險。
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此前曾強調,投資者需要高度重視利率風險。該負責人指出,對于交易型投資者,通過加大杠桿、拉長久期,在短期價格大幅上行中可以獲得更多收益,但也容易加劇市場波動,需要承擔價格大幅下行出現的損失。對于銀行、保險等配置型投資者,如果將大量資金鎖定在收益率過低的長久期債券資產上,若遇到負債端成本顯著上升,會面臨收不抵支的被動局面。
專家表示,未來宏觀政策的重心要從過去的增加供給更多轉向提升消費需求、促進供需平衡,央行能調節好“貨幣供應總閘門”,但對于存貸款等資金流向,主要取決于不同類型借款人的需求,需要財政等政策發揮合力。業內人士提到,隨著直接融資發展,未來M2增速將放緩,但這并不是金融支持力度減弱,反而是融資結構優化、金融質效提升的體現,對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滿足也是好事。
責編:葉舒筠
校對:高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