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 旭
昨日(4日),據國家發改委官網消息,國家發改委辦公廳日前印發《2024~2025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快推動出臺社會信用建設法。推動省級信用立法全覆蓋。定期更新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和失信懲戒措施基礎清單。規范信用信息查詢使用的權限和程序,依法保護信用主體合法權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法治化是與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相匹配的。“法治經濟需要讓每一位公民的信用有記錄,這種信用不僅是一套數據,一套評價體系,更要成為一套法律的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行動計劃》提出,堅持問題導向,出臺《關于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進一步明確社會信用體系的內涵、目標、任務和制度框架。
《行動計劃》要求,推動解決重復賦碼、一碼多賦等重錯碼問題。進一步明確各類主體的賦碼權責,完善賦碼部門與國家代碼中心的數據共享與校核機制。推動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作為唯一標識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將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動態更新代碼庫。
同時,《行動計劃》要求,加快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整合。原則上一個省份只保留一個省級平臺,市級、縣級設立的平臺不超過一個,整合后的平臺應當具有唯一名稱、唯一運營主體。將地方平臺全部納入全國一體化平臺網絡實行清單式管理。完善全國一體化平臺網絡標準體系和管理規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22年,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會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和其他有關部門(單位)研究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稿)》,這是我國信用立法邁出的重要一步。
2023年9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公布。其中,社會信用建設法被列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需要抓緊工作、條件成熟時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項目類別。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