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海印股份(000861)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廣州海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印實業”)擬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額不低于5,000萬元人民幣,不超過8,000萬元人民幣,增持計劃未設定價格區間。
據了解,本次增持計劃實施前,海印實業自身持有公司股份數量為5.83億股,持有公司股份比例為23.25%;海印集團與一致行動人邵建明先生、邵建佳先生合計持有6.42億股,合計持有比例為25.62%。
控股股東的增持行為,原本應當為市場注入積極的信號與正面效應。然而,在海印股份控股股東的此次增持行動中,面對質押股平倉的沉重壓力,控股股東卻出現了拖欠上市公司款項的行為,并采取了高位減持、低位增持的策略。這一系列操作使得此次增持行動變質,更像是一場控股股東的操作“秀”,而非真正意義的增持。
拖欠上市公司款項6年
根據2023年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海印實業仍欠海印股份6075.61萬元的股權轉讓款。而該筆款項本應該在2018年支付,如今已經過去6年海印實業卻仍未支付該筆款項。
據了解,海印實業拖欠款項是海印股份轉讓子公司“湖南紅太陽(000525)演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紅太陽’)100%股權及其附屬權益”的尾款。該筆款未支付的理由是海印實業獲悉標的公司湖南紅太陽原實際控制人施杰涉嫌刑事犯罪進而發現施杰等人在標的公司湖南紅太陽的股權轉讓中存在造假等行為,故對相關人員提起股權轉讓糾紛訴訟及申請仲裁。
值得關注的是,湖南紅太陽的股權收購事宜,是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由海印股份主導并完成的。在此期間,海印實業對海印股份的持股比例超過50%,而實際控制人邵建明對海印股份的持股比例更是超過60%。鑒于湖南紅太陽的投資與入股事項僅需經過董事會審議,無需提交股東大會討論。因此,在湖南紅太陽收購的過程中,海印實業擁有絕對的決策權。簡而言之,湖南紅太陽的收購決策是由海印實業主導的。
海印實業作為海印股份的控股股東,在湖南紅太陽股權的收購與轉讓過程中均扮演著主導角色。然而,目前湖南紅太陽股權交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卻由上市公司海印股份來承擔,這顯然違背了公平合理的原則。鑒于這一情況,大信會計師事務所在2022年年度審計報告中,特別出具了帶有強調事項段的審計意見。
然而面對該筆款項,海印股份卻與控股股東簽署的《股權轉讓協議之補充協議》,再度延期該筆欠款。根據簽訂協議約定,控股股東應于《股權轉讓協議》約定“標的股權”有關的訴訟或仲裁案件取得終審判決或裁決之日起2年內向貴公司支付第三期剩余股權轉讓款17,425.61萬元。
截至2024年4月30日,海印實業仍欠上市公司2,865.61萬元的款項。對于剩余欠款是否歸還,編者以投資者身份向海印股份發出郵件問詢,截至發稿仍未收到回復。
高減低增,股價跌破質押預警線
在此次增持前,海印實業進行過多輪的減持。根據相關公告顯示,在2023年5月11日、6月17日,海印股份披露公告顯示,公司控股股東海印實業與邵建明通過大宗交易與集合競價合計減持公司股票1.46億股,其中通過集中競價減持5012.67萬股,占公司總股本1.9977%;通過大宗交易減持9616.8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3.8326%。
上述減持操作的順利完成后,海印實業與邵建明曾計劃繼續推進減持事宜,計劃減持的股份數量共計5041.99萬股,該減持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然而,由于中國證監會于2023年8月發布的減持新規,該減持計劃并未實施。
在投資者關系活動上,有投資者詢問控股股東去年減持的原因。海印股份答復表示:“控股股東減持的主要原因是控股股東為降低負債規模主動償還銀行貸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控股股東進行減持之際,海印股份的股價尚處于2元以上的水平。然而,此次進行增持操作時,其股價已滑落至接近1元的低位。基于8000萬元增持上限的設定,控股股東幾乎能夠將去年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的股票悉數購回。
在股市行情低迷的時段,控股股東同樣面臨著由于股價波動所引發的質押股份平倉風險。根據最新發布的公告,海印股份的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目前累計質押的股份數量達到3.37億股,占其所持有股份的52.54%。
根據同花順(300033)IFind數據統計顯示,海印實業所持有的海印股份的股份主要質押給廣州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華夏支行。這些股份的質押成本主要集中于2元附近。隨著市場波動導致股價持續下跌,海印實業目前尚未解押的全部質押股份已經觸及預警線,甚至部分股份的股價已跌破平倉價格。
截至6月20日收盤,海印實業收于1.18元/股,漲幅為2.61%。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