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名叫娟子(化名)的40歲女子,受到網絡上減肥廣告的影響,購買了所謂的“營養棒”進行減肥。娟子按照銷售說明,連續20天在每餐前食用該產品,然而體重未減,身體卻出現了乏力、食欲不振和小便顏色異常等癥狀。她隨后前往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檢查發現轉氨酶高達1340U/L,遠超正常水平,醫生立即安排她住進了感染科病房。
娟子此前并無飲酒習慣或服用其他藥物,經過醫生詳細病史采集和實驗室檢查,排除了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病因,最終確認為“藥物性肝損傷”。醫生查看娟子所食用的“營養棒”,發現產品包裝上缺乏基本的成分說明和廠家信息,屬于三無產品,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難以預估。
娟子在醫院接受了保肝治療后,身體狀況得到恢復并已出院。醫生朱國獻提醒,目前已發現至少1000多種藥物可能引起藥物性肝損傷,包括西藥和中藥,部分保健品和減肥藥也存在風險。他建議,使用任何藥物或保健品前需謹慎,并注意身體反應,如出現乏力、厭油、肝區疼痛等癥狀,應立即就醫。
此外,朱國獻強調,對于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的人群,應遵循醫囑并定期進行肝功能復查,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情況。他警告,隨意使用未經驗證的保健品或減肥產品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公眾應提高警惕,避免健康風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