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黃翔
近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聯合印發《山東省鋰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全省鋰電池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到2027年,鋰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基本完備,構建綠色、高效、智能的鋰離子電池產業生態。
目標破千億元
今年來,山東省鋰電產業發展提速。山東省商務廳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山東省鋰電池出口超47億元,增長超120%;2024年1~5月,山東鋰電池產品出口猛增58.8%。《方案》的出臺,意在從原有產業布局基礎上出發,進一步整合提升。
具體而言,《方案》提出目標,要聚力攻堅鋰電池關鍵核心技術,優化產業布局,強化基礎能力,加強與新能源汽車、儲能、消費電子等領域協同配套,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打造具有一定競爭力鋰電池產業高地。
從重點領域方向看,山東明確擴大消費類電池品類、提升動力類電池質量、優化儲能類電池性能、提高鋰電池材料配套水平和強化系統開發及關鍵部件攻關五方面發展方向。
同時,《方案》提出,實施創新能力提升行動,突破關鍵性核心技術,加快突破鋰電池、鈉電池等核心技術,支持開發“充電快、高比能、長壽命、高安全、寬溫域、易回收”的先進產品,推動固態電池、鈉電池等規模化生產;加強新型材料研發制造,提升先進系統集成、電池系統精細化管理水平;建強高能級創新平臺,布局引領性標準和知識產權。
針對鋰電產業鏈各環節,山東省提出明確指引。《方案》提到,為提高鋰電池材料配套水平,山東省支持有關市依托高端化工產業基礎,布局鋰電池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關鍵輔材等配套材料的研發制造,突破新型材料制備技術,支撐鋰電池產品性能提升和生產效率優化。
山東省提出,力爭到2025年,鋰電池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初步形成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芯及電池制造、終端應用、拆解回收等的產業鏈條。到2027年,構建起綠色、高效、智能的鋰離子電池產業生態。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山東省擁有較為雄厚的化工、新材料制造基礎,近年來又相繼引進了如比亞迪(002594)、寧德時代(300750)、欣旺達(300207)等產業龍頭落地投資,為相關產業鏈條形成帶動效應。
《方案》中提到,山東省將編制鋰電池產業鏈補鏈強鏈項目清單,謀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形成“引進一個、跟進一批、帶動一片”的放大效應,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山東省還將實施應用市場開拓行動,打造“消費電子升級”“交通工具電動化”“風光儲一體化”融合推進模式,擴大鋰電終端產品市場應用規模,鼓勵鋰電生產企業與國內汽車、消費電子等鋰電應用企業通過簽訂長單、技術合作等方式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保障供應、合作共贏。
《方案》對各市產業融合集聚作了明確“分工”:支持濟南、青島以新能源整車企業需求為依托,帶動周邊電池組裝和原料生產企業配套發展,加快鋰電池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創新應用;支持棗莊、濟寧發揮鋰電池制造龍頭項目的引領帶動作用和虹吸效應,全面布局鋰電池和儲能項目,拉動上中下游全產業鏈共融發展,建設打造國內領先的鋰電池制造基地;支持東營、煙臺、威海、泰安、德州、濱州等地區,加快提升鋰電池正負極材料、鋰鹽、電解液、隔膜等關鍵材料的生產供應和配套能力,打造要素完備、特色突出、創新引領的鋰電池材料產業配套帶。
做精鋰電區域品牌
近年來,山東省著力推動多個區域打造鋰電產業上“新名片”。
山東省提出,培育壯大棗莊“中國新能源(600617)電池名城”、泰安“泰山鋰谷”等產業聚集品牌,通過搭建國際鋰電交流合作平臺,高水平舉辦棗莊國際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大會等方式,努力打響城市在投資界的知名度。
以棗莊為例,記者調研了解到,棗莊屬于典型的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是山東經濟體量最小的城市。但當地在多年的發展中自發形成一批生產電解液、電芯、隔膜,模具、正極材料的企業,奠定了一定的鋰電產業發展基礎。2021年,棗莊鋰電產業發展迎來轉折點,隨著吉利欣旺達、科達利(002850)等一批龍頭項目落地,棗莊成為山東全省鋰電產業布局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全、基礎最強的地市,并順勢提出打造“北方鋰電之都”的目標。
2023年,棗莊市出臺《棗莊市鋰電產業發展促進條例》,成為全國首部鋰電產業專項法規,并于當年10月1日起施行。隨著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棗莊鋰電產業快速發展,據統計,棗莊鋰電產業鏈企業從2020年的24家發展到目前的120家,2023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5.8%。形成正極材料產能15萬噸、負極材料4萬噸、隔膜16億平方米、電解液13萬噸、電芯27.6GWh、拆解0.4萬噸。
當前,棗莊已經明確要更加突出鋰電產業首位度,根據規劃,棗莊將力爭到2025年鋰電產業產值達到800億元、2030年達到1500億元、2035年達到3000億元。
此外,《方案》提到,要強化全省產業發展的統籌布局,引導地方結合自身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市場空間,有序推進產業發展,堅決避免盲目招商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防產能過剩。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