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全球崛起,勢不可擋。本土創新藥開始登上世界舞臺,與歐美強敵同臺競技,中國市場也由此成為全球醫藥產業鏈上舉足輕重的一環。2024年,時代傳媒推出全新深度訪談欄目《尋藥中國·時代Bio20人》,圍繞中國創新藥發展的榮光、困境和破局,與業界領袖對話,記錄創新藥浪潮下中國藥企的成長與蛻變。
得益于國內胰島素制劑產品銷量的穩定增長,甘李藥業(603087.SH)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大增。
根據甘李藥業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業績預增公告,報告期內,公司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2.9億~3.3億元,同比增長116.17%~145.98%;實現扣非凈利潤1.1億~1.4億元,同比增長7.61%~36.96%。
從數據上看,甘李藥業的凈利潤已經基本恢復至胰島素集采前的水平。2021年上半年,甘李藥業的歸母凈利潤為3.73億元。
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數達到5.37億,其中中國患者人數約占全球總數的1/4,約1.4億人。胰島素,這個事關中國過億糖尿病患者健康的產業,在過去3年時間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當劇烈變革的硝煙散去,中國胰島素行業格局出現了哪些嶄新的變化,又迎來了哪些新的發展契機?
甘李藥業董事、總經理、首席執行官都凱在接受時代財經專訪時指出,借著胰島素專項集采的東風,甘李藥業的產品新準入了更多的醫療機構,其中也包括很多基層醫院,繼而成為更多糖尿病患者的藥品選擇。
“患者的評價與選擇,以及醫生的專業認可方為試金石。只有產品過硬,才是最好的競爭力。正是得益于集采政策所帶來的巨大優勢,公司在市場中贏得了更多的認可和青睞,這無疑為我們的經營發展按下‘加速鍵’。”都凱說。
甘李藥業董事、總經理、首席執行官都凱。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集采影響出清
1998年,回國發展的甘忠如組建了北京甘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即甘李藥業前身。在成立之初,甘李藥業只有一家小小的實驗室,但正是在這個實驗室里,誕生了中國第一支基因重組人胰島素。中國也因此成為第三個能夠生產和銷售基因工程人胰島素的國家。
在甘忠如及其研發團隊的帶領下,甘李藥業接連創造出多個“第一”:2001年,中國第一支速效人胰島素類似物賴脯胰島素注射液(商品名:速秀霖)誕生;2002年,中國第一支長效人胰島素類似物甘精胰島素注射液(商品名:長秀霖)、中國第一支預混人胰島素類似物精蛋白鋅重組賴脯胰島素混合注射液(25R)(商品名:速秀霖25)也相繼問世。這奠定了甘李藥業在中國胰島素行業的先驅地位。
2020年,甘李藥業在上交所掛牌上市。當時正值生物醫藥行業融資的繁榮期,甘李藥業在上市之后,連收了13個一字漲停板,成為當年“打新”收益最高的新股之一。
甘李藥業的業績表現也非常穩定。2020-2021年,甘李藥業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3.62億元和36.1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6.12%和7.44%;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31億元和14.5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43%和18.04%。
幾乎在同一時間,一場即將顛覆胰島素行業格局的風暴也正在醞釀。
2021年11月,第六批國家組織藥品帶量采購(胰島素專項)在上海拉開帷幕,中選品種的平均價格降幅接近50%。其中,甘李藥業參與報量的產品全部獲得中選資格,并且有3款產品是以第一順位(A1)中選。
對于生產企業來說,胰島素集采是一場“危”與“機”并存的挑戰,其產生的影響很快在甘李藥業的業績上顯露出來。
2022年,甘李藥業營收為17.12億元,同比減少52.60%,更出現了上市以來首次虧損,年度凈虧損達到4.40億元。甘李藥業表示,這主要是由于中標產品價格大幅下降、集采實施前庫存產品的一次性價格補差以及短期銷量增長暫時不能沖抵價格下降帶來的影響等原因所致。
首輪胰島素集采的執行周期為2年。在首輪集采中標結果執行的兩年間,中國胰島素的市場格局也悄然發生變化。
2024年4月,胰島素專項接續采購(下稱“接續集采”)在上海開標。對比胰島素首輪集采和此次接續采購申報的需求量,在首輪集采中,進口胰島素與國產胰島素的首年采購需求報量的比例大約為8:2,進口胰島素占主要地位;但在本次的胰島素接續采購中,進口胰島素與國產胰島素的需求報量已經基本持平。
在此次接續采購中,甘李藥業申報的6個品種再次全部獲得中選資格,并且所有參加組別均有A類中選品種。從采購需求量來看,甘李藥業的首年采購需求量為4177萬支,較首輪集采的首年采購需求量增加2513萬支,增長率達151%。占整體采購需求量的比例達到17%,僅次于諾和諾德。其中,在三代胰島素的報量里,甘李藥業的采購需求量占比更是達到24%,較上次提升10個百分點。
在胰島素集采進程中,甘李藥業成為了大贏家。首輪胰島素集采對業績的影響也已經基本出清。2023年,甘李藥業實現營業總收入26.08億元,同比增長52.31%;歸母凈利潤3.40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都凱對時代財經表示:“我們將在糖尿病領域持續投入,并緊抓機遇,擴增學術推廣團隊,加速基層覆蓋,實現集采后產品的快速放量。未來也將積極拓展院外市場份額,利用公司研發優勢、成本領先優勢及市場先發優勢,加快胰島素全面國產化,讓更多的中國糖尿病患者可以用上甘李的三代胰島素產品。”
“把中國胰島素賣到國外去”
隨著集采常態化,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企業向外尋求“出海”機會,胰島素行業也并不例外。在集采的影響逐步出清后,國際化成為甘李藥業下一階段的關鍵詞。
針對目標市場的特點,甘李藥業采取了不同的戰略。都凱向時代財經介紹稱,在開拓新興市場方面,公司采取了制劑生產本土化和經營本土化兩大戰略,將自身優勢資源引入新興國家市場,以推動國際業務的快速發展,拓展公司的國際化商業版圖。
以巴西市場為例。巴西是拉美地區糖尿病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根據《第十版IDF全球糖尿病地圖》,截至2021年,巴西糖尿病患者數量已高達約1570萬人(20歲至79歲),占拉美地區患者總數的47.5%。
早在2014年,甘李藥業就開始布局巴西市場。通過與當地合作伙伴展開合作,如今甘李藥業已經成為巴西胰島素供應鏈的重要角色。
2023年一季度,巴西衛生部發布消息稱,巴西胰島素供應短缺,需要緊急招標上百萬支速效胰島素產品。同年4月20日,甘李藥業的門冬胰島素注射液和可重復注射筆成功中標,并在同年7月順利交付了首批產品。
2024年4月,甘李藥業與巴西總統共同見證其合作客戶的胰島素工廠落成。通過與甘李藥業的技術轉移合作,該藥企成為巴西首個擁有胰島素生產能力的本土企業。此次新工廠的落成將極大提高巴西患者對胰島素類似物的可及性及可支付性,為巴西當地患者和醫療支付體系帶來積極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近年來,甘李藥業在新興市場收獲連連。2022年12月,甘李藥業與印尼制藥公司合作生產的甘精和門冬胰島素預填充筆獲得印尼公立市場招標的入圍資格,2023年4月,甘李藥業甘精胰島素注射液在玻利維亞獲批;2023年10月產品進入印尼公立醫院;2023年10月,甘李藥業的門冬胰島素注射液在哈薩克斯坦成功中標。
都凱表示,在全球市場開拓方面,甘李藥業也尤其重視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
2018年,甘李藥業與山德士(Sandoz AG)簽訂商業和供貨協議。協議約定,山德士將在三款生物類似藥獲得批準后,進行藥品在美國、加拿大、歐洲等特定區域的商業運作,由甘李藥業甘李則負責藥物開發(包括臨床研究)及供貨等事宜。
2024年5月,甘李藥業的生產設施符合歐盟GMP法規的要求,原料藥、制劑及預填充注射筆生產線順利通過了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GMP檢查,也是國產胰島素類似物注射液首次通過歐洲EMA的GMP檢查。
“目前,公司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及歐洲EMA的上市申請受理,并順利接受了兩邊藥監局的檢查,我們將積極推動在美國及歐洲的上市申請進展。2024年,公司通過了歐洲EMA的GMP檢查,標志著公司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未來,公司將繼續在其他全球市場推動注冊申請工作,期望我們的產品可以獲得更多地區國家的認可,造福全球范圍內的糖尿病患者。”都凱表示。
甘李藥業生產線。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甘李藥業的國際化戰略不僅停留在商業化市場上。隨著國際化的深入,甘李藥業在學術領域的影響力也正在加強。
2024年5月,甘李藥業與巴基斯坦合作伙伴聯合舉辦一場關于糖尿病治療的學術交流會,邀請了200余位國際專家到訪甘李進行深度的學術交流。這次活動旨在深化中國與巴基斯坦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醫學與健康領域的合作,共同探討糖尿病疾病領域的治療方法。
“我們深知國際市場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為此,我們不斷壯大國際銷售團隊,與海外客戶保持緊密的溝通洽談,深化與國際大型制藥公司的合作,以共同應對市場挑戰。”都凱告訴時代財經,“我們希望通過合作交流增強公司的國際化影響力,為公司帶來了更多的技術和市場資源。同時,我們不斷提升本土化生產能力,確保能夠推出更多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高品質產品。”
2023年1月,甘李藥業北京總部擴增的制劑車間已經通過GMP符合性檢查,并順利投產;目前,甘李藥業在山東臨沂投資建設的生產基地一期項目也在穩步推進中。都凱指出,這將是甘李藥業全球商業網絡布局的重要一環,目標是打造全國規模最大、產品系列最全、創新產品最集中的降糖藥品生產基地。
押寶GLP-1和第四代胰島素
在胰島素市場風云變幻的這幾年里,一類超級新藥在降糖領域橫空出世,直接改變了糖尿病用藥的市場格局。
GLP-1,即胰高血糖素樣肽-1,是一種由人胰高血糖素基因編碼,并由腸道L細胞分泌的肽類激素,可以以血糖依賴方式促進胰島素分泌,并抑制食欲,延緩胃排空等。
2017年,諾和諾德研發的GLP-1受體激動劑(RA)司美格魯肽上市,迅速成為最受矚目的新藥。2023年,司美格魯肽在全球狂攬211.57億美元銷售額,并且極有潛力在2024年成為全球最暢銷的藥物。2024年第一季度,司美格魯肽的銷售收入約61億美元,占諾和諾德總營收的約2/3。
據藥融云指出,截至2023年5月,GLP-1類藥物在糖尿病藥物市場的占有率已經達到39%,超過胰島素,成為全球第一大糖尿病治療藥物類型。
GLP-1RA展現出的強大的市場潛力,也吸引了無數玩家。目前,全球在研的GLP-1RA超過百款,其中有近一半來自中國藥企。
都凱對時代財經表示:“國內GLP-1RA賽道競爭激烈,想要在未來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除了目前的研發速度較量外,還需具備強大的產品商業化能力。產品的商業化能力,則取決于產品藥效、公司產能和商業化銷售團隊。”
在進行GLP-1RA研發布局時,甘李藥業就有意識地尋求產品的差異化和優效性,以應對市場競爭。
2023年7月,據藥物臨床試驗登記與信息公示平臺信息,甘李藥業登記了一項Ⅱ期臨床研究,旨在評估GZR18對比司美格魯肽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GZR18是甘李藥業研發的一款GLP-1RA半月制劑(兩周給藥一次),于2021年首次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開展臨床試驗。甘李藥業也是國內第一個選擇與司美格魯肽頭對頭評估藥物有效性的國產單靶點GLP-1RA的企業。
在2024年6月舉行的第84屆美國糖尿病科學會議中,甘李藥業公布了GZR18注射液的Ib/IIa期臨床研究突破性進展。經GZR18注射液每周一次(QW)和每兩周一次給藥(Q2W)治療35周后,在中國肥胖癥受試者中平均體重較基線減輕17.8%(QW)與12.8%(Q2W),相較安慰劑組(體重較基線增加0.7%)分別減輕了18.6% 與13.5%。
同年7月,甘李藥業公布了GZR18注射液IIb期臨床試驗的關鍵性結果。GZR18注射液最高劑量組中經2周1次給藥治療30周后,平均體重較基線降低達17.29%。且30周時,GZR18注射液組受試者體重仍在持續下降。以上研究結果顯示,與已上市同類產品公布的減重數據相比,在相似的給藥周期條件下,GZR18的減重效果優于司美格魯肽,與雙靶點替爾泊肽相當,且給藥周期延長至1月2次。
在都凱看來,甘李藥業成熟的工業化能力和多年來在糖尿病市場累積的經驗,都是公司今后在GLP-1RA賽道的優勢。
“公司具有充足的產能規模,產品供應保障能力較強。我們擁有充足的土地和廠房儲備,規模化生產能力領先,產能持續增加,可滿足未來快速增長的中國乃至全球的市場潛在供應需求。”都凱告訴時代財經,“此外,我們在糖尿病治療領域深耕多年,擁有領先且豐富的商業化經驗和2000余人的專業學術推廣團隊,銷售渠道成熟,品牌優勢明顯,可以更快實現公司產品上市后的商業化。”
在GLP-1RA之外,第四代胰島素也是甘李藥業重點創新方向。與第三代胰島素相比,第四代胰島素的半衰期更長,能夠降低注射次數,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血糖水平更加平穩,降低低血糖的風險。
GZR4注射液和GZR101注射液是甘李藥業第四代胰島素的核心候選產品。目前,GZR4與GZR101均處于II期臨床階段。GZR4是一款新型超長效基礎胰島素類似物,預期每周注射給藥一次,實現平穩控糖效果。2023年9月,GZR4 注射液完成中國II期臨床試驗首例受試者給藥。另外,GZR4注射液美國臨床試驗也在推進中。
GZR101注射液則是一種第四代預混雙胰島素復方制劑,由甘李藥業在研的長效基礎胰島素GZR33與速效門冬胰島素混合制成,預期在每日一次給藥的情況下能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的雙相模式,兼顧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平穩降糖。2023年12月,GZR101注射液與德谷門冬雙胰島素注射液進行頭對頭II期臨床試驗已經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
都凱指出,與日制劑相比,胰島素周制劑預計每年可減少胰島素注射300余次,顯著降低患者的注射頻率,助力克服患者注射障礙,減輕治療負擔,有望提高患者群體的整體依從性和生活質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