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2024年7月10日至12日,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貿易、服務和發展多年期專家會議(MYEM)”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國家文化發展國際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嘉珊受聯合國貿發會議邀請作為唯一中方專家出席,以“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應用于創意服務行業的中國實踐”為題做大會發言并回答主持人及各成員國代表提出的問題。本文系作者發言稿,有刪減,經作者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經濟網”。
創意與科技的融合是全球在創意產業發展的趨勢。在中國,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與創意產業深度融合,更多“文化內容+平臺+終端”“線上+線下”等豐富多樣的新型業態的產生與迅速發展成為創意服務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創意服務產業增加值為 35166 億元,比上年增長 4.9%(未扣除價格因素),在文化產業中占比已達 65.4%,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2.9%,創意服務在中國文化產業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斷提升,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還比較有限。
中國創意服務領域數智化應用的現狀和特征:
一是形成了更加多元的市場主體。中國在影視業、出版業、演出業、互聯網等文化產業領域涌現出了一批民營企業,其中的成功者不僅受到中國國內消費者的青睞,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也獲得廣大海外市場的喜愛。
二是產業數字化滲透率不斷提升。2023 年,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制造、數字出版、多媒體游戲動漫和數字出版軟件開發、互聯網搜索服務、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互聯網其他信息服務 6 個行業小類營業收入增速較快,分別為 24.0%、21.6%、19.4%、19.3%、17.9%和 16.5%。
三是數字化演進帶來貿易及產業關系的深度調整。數字文化服務貿易的蓬勃發展,將進一步反向帶動文化產品貿易發展,在國內產業層面則表現為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程度加大。
四是數字勞動引領非標準就業新機遇。數字技術和網絡平臺的融合打破了傳統組織邊界,創意生產者可以更加方便的獲取到市場、研發、生產等資源,降低創作個體進入經濟循環的壁壘,就業形式也就變得更加多樣,以主播(Network Anchor)、視頻主(YouTuber、TikToker)、網絡文學作者等互聯網內容創作者為代表的新興創意生產者成為市場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中國創意服務領域數智化應用的實踐:
第一,利用數字技術保護和開發文化遺產。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近年來,中國積極探索數字技術帶來的文化遺產開發新思路。始建于公元 366 年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國古代文明藝術的寶庫,也是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見證。上世紀 80 年代提出的“數字敦煌”的構想,旨在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實現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數字敦煌于 2011 年建成。2016 年 5 月 13日,“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2017 年 9 月 20 日,“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正式開通。“數字敦煌”,是一項敦煌保護的虛擬工程,該工程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交互現實三個部分,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滿足游覽、欣賞、研究等需求。
第二,利用數字平臺提升創意產品的交易速率。創意設計服務品牌洛斐(Lofree)成立于 2013 年,是一群有趣設計師創立的時尚生活品牌。聚焦觸手可及的 2㎡空間,以“給日常多一點驚喜”為設計初心,充分利用數字平臺的推廣、銷售渠道,線上線下銷售額比例約為 6:4,全球市場線上線下銷售額比例為 8:2,僅一年就實現了 500%的營收增長。
第三,數字化與人工智能使傳統領域煥發新生。中國老字號布鞋品牌內聯升有著 170 年的歷史,近年內聯升利用 Photoshop、3D MAX、AutoCAD 等設計軟件,對布鞋的設計進行數字化創新。這些軟件不僅提高了設計的精度和效率,還使得設計過程更加靈活,能夠不斷修改和完善設計方案。并引入 3D 腳型掃描儀,作為輔助手段校對數值,滿足消費者更加強烈的個性化需求。同時,將這項數據用電子化手段進行永久保存,以便快速調用顧客腳型等數據,極大地增強其創意服務屬性。
第四,人工智能在影視領域實現高效轉化。數字化為文化資源的轉移、轉型、轉述提供了無限可能,全面推動了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由博納影業AIGMS 制作中心出品并制作的 AI 生成式連續性敘事科幻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第一季,揭開一段跨越時空的古文明探險旅程,開啟了影視產業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的全新篇章,探索從AIGC 生成式短劇集到“AI+實拍長劇集”,到“AI+工業化電影”的三步走模式,形成了影視 IP 開發的“N+2”模式。
第五,數字化催生創意服務新業態。在廣告創意服務領域,藍色光標(BlueFocus)致力于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企業提供智慧、精準、高效的數字營銷解決方案。
最新評論